第150章 第 150 章(2 / 2)

封父並不知道如何帶一個過早成熟且天賦異稟的孩子。他就當對尋常孩子一樣對待封淩,才讓封淩自小成長起來,性子裡多了一分為人的底線。

傅辛夷聽著話,望著這樣的封淩,覺得心頭愈發喜歡。

她溫和彎眉,卻是沒將這點小喜歡說道出來。

所有東西都搬運上車,封淩才重回馬車,朝著傅辛夷笑:“讓你久等。”

他將自己剛挽起的袖子重新放下。衣服維持那麼久折著,總歸留下了褶皺的痕跡。

傅辛夷依舊那樣看著封淩。

封淩抬頭再度抬頭,見傅辛夷也不說話,就盯著他不住看,以為自己有那兒不妥當,低頭看看自己衣服,摸了摸自己臉:“怎麼了?”

傅辛夷收斂了一些,微轉頭含笑說了聲:“沒什麼。走了,回府。”

從今日起,他們就將共同生活在一塊兒。

……

時間過得飛快。

快到讓人每到過年,就驚訝於又一年將要過去,驚訝於上一年似乎也沒怎麼過日子。

這種對時間全然無所知的狀態,其實是最幸福的時刻。唯有日子無病無災,才會讓人覺得白駒過隙,時光荏苒。

京城裡其實大小事不斷,京城外也是如此。

傅辛夷小花鋪多開了幾家,任欣穎和小呂各自已成了一家的掌櫃,並手握田畝無數。任欣穎與京城守衛中的郝康安成婚,而郝康安也是官場亨通,往上爬了兩個軍銜。

謝寧成功考進了大理寺,而詹達在外頭做官做得不錯,在有意回京的情況下,終是成功回到京城,繼續為官。駱康被家裡逼著做生意,適得其反,反而朝著禮部頭也不回去了。

桂正初在徐州治理河道頗有心得,回京後和十二皇子一起維持著和蒙古的貿易往來,同時著書一部,專寫水利治理和洪災處理方法。

封淩則是借著徐州和京城外幾個臨近的城做試點,戶改、造路、農改,在朝上混得風生水起。

他這人心眼特彆多,先提出一個戶改製度,嚴格規範黃冊製度,精簡內容,讓戶部一群人站在了他那兒,還給黃冊特意撥了一大筆專款。這個戶改製度中,由於涉及到流動人口,利好商戶,讓家中有親戚從事商賈的站到他那兒。

他轉頭又提出了一個軍籍更改製度,將原本世襲的軍籍,變成了可改農戶但不可農戶改軍戶。所有軍戶除了保家衛國之外,將士們要額外做點彆的活,但各種福利優先,優於農戶。於是兵部也站到了他那兒。

回頭他還說,要讓百姓多想出更加創新的點子,要推進工部創新,造福天下百姓。一人種出以往三人的糧食,天下就能更快得以發展。於是工部也站在他那兒。

餘下三部,吏部對他在徐州和京城功績說不出話來,禮部有自家人駱康,刑部和大理寺那頭被會說話的謝寧打了個裡外暢通。

老丞相退下後,將位置傳給了原吏部尚書。這位吏部尚書極順皇帝意思。皇帝又將封淩捧到了天上,於是……朝中上下,一時封淩風光無限。

其實眾多官員本來還挺不樂意的,覺得朝廷上下挺好的,天下百姓也挺好的。何必折騰那麼多事情呢。可每回封淩一提出一個建議,他們就覺得自己在其中有利可圖,轉頭就對著皇帝:“臣覺得封大人此舉大善!陛下英明!陛下深謀遠慮!陛下知人善任!”

皇帝怎麼說?

皇帝也沒想到封淩這麼能乾。

他剛開始覺得那麼繁雜的舉措,看起來很折騰的模樣,覺得自己要多花點心思將人捧上來。他是真的看好封淩,也是真覺得封淩能做一個靶子站在朝堂之巔。

誰想到國庫突然錢多了起來,他私庫也突然錢多了起來……

隻知道做怎麼做皇帝,隻知道在臣子繁雜情況之間擺平衡的皇帝,一臉茫然沒想明白。怎麼修個路,改幾個政策,商人們就突然暴富了起來,然後天下人好像錢都多了起來,轉頭朝廷也有錢了起來?

有好處不拿白不拿的皇帝還得逼著封淩講經筵,專聽造路和農改導致的民間消費增多,從而引發的全民暴富這門課。

皇帝哪知道,這是封淩用二十年,重回底層再次往上爬才明白的道理。

民富,則國富。民強,則國強。

這裡的民,是每一個百姓,而非徹底的上層貴人。

至於傅辛夷,她是半點不懂朝堂的繞繞彎彎。

她一心沉迷從海外引進自己喜歡的作物,在京城中當一名小花娘,並且研究起了“如何安全引入外來物種”。

“今年海運,有送來蕪菁和三葉草。這是遠方人用做飼料的植株。”傅辛夷在紙上寫著,“田畝在種植蕪菁和三葉草之後,土壤會變得更加肥沃,小麥生長得更好些。收割下來那部分,還可以喂牛羊。”

她擱下筆,招了招手:“良珠,將這紙貼到書房門上,讓我們繁忙的封大人可以進門就看見。”

良珠失笑應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