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禮(2)(1 / 2)

薛夷光在京中,特彆是在宮中的人緣還是不錯的,這其中有“皇家寵愛”這個紅包的原因在,當然也有妃嬪們想要借著薛夷光來討好太後和皇後的原因。後宮的很多事情都是跟風的,太後和周皇後兩人作為後宮之主,是妃嬪們爭相巴結的對象。

特彆是這一次,周皇後親自出來給薛夷光做正賓,可以說不僅是整個後宮,就是整個京都都震驚了。他們雖然聽說過周皇後對永嘉郡主極為喜愛,但是卻沒有想到會對永嘉郡主喜歡到這個份上,親自出宮,這都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景祐帝居然同意了。

要知道周皇後出宮一定是經過景祐帝的同意的,即便是天下之母,周皇後也沒有出宮的自由。所以大家奇怪就奇怪在這個地方,景祐帝究竟是什麼意思?隻是單純地喜歡永嘉郡主這個晚輩?還是看在安國公的麵子上?還是因為永嘉郡主現在是太子的人,景祐帝是在借機表達對太子的看重?種種原因,眾人猜測紛紜。

不過怎麼說,因為周皇後會到場,所以安國公府的請柬一時間成了各府爭搶的對象,人人都以能夠收到永嘉郡主及笄禮的請柬為榮。像齊國公府和宣平侯這兩家,作為和永嘉郡主淵源甚深的人家,自然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得知安國公府沒有給這兩家送請柬,眾人對安國公府的態度更加明白。

不過,宣平侯府沒有收到請柬,但是二太太房氏和蘇夷媛卻是收到了,兩人很早就來到了薛夷光的院子裡。薛夷光得知蘇夷媛懷了身孕,心中也更加高興。

此時,安國公府的前院,安國公夫婦帶著闔府跪迎周皇後和太子。周皇後下了鳳輦後,親自扶起安國公夫婦和為首的幾位朝中重臣,旁邊的太子也是如此。

旁邊的永淑公主下了車後,在周皇後和太子扶起重臣後,跟周皇後說了一聲,便去找薛夷光去了。

“臣恭請皇後娘娘和太子殿下上座。”安國公對著周皇後和太子恭請道。

周皇後點了點頭,笑道:“今日本宮是正賓,倒是不忙入席,待主持完永嘉的及笄禮再入席也不遲。”隨後又笑著對眾人道:“諸位卿家不必在意本宮,自行入座就好。”

眾人聽到周皇後如此說,自然恭敬應諾,隨後周皇後走上正賓的席位,太子倒是和安國公一起入了席位。太子看著安國公的態度,明明之前對他已經好了很多,今日許是因為永嘉及笄禮這個特殊的意思,似乎又有想要回歸以前態度的意思。

“聽說國公喜愛兵器,孤的私庫中還有幾把不錯的名劍,雖然比不上湛盧,但也是傳世的名劍。”太子轉頭對著安國公客氣道:“國公要不要去孤的私庫看看?”他現在已經知道了對付安國公的辦法,至於那些名劍,太子雖然也肉疼,但是比起自己心愛的小姑娘,太子覺得這些都不算什麼。

安國公聽後確實心動,他今天心情說高興也高興,說難過也難過。今日是女兒的及笄禮,他自然是為女兒成人而高興,但是同時也更感到失落,女兒及笄就意味著女兒要出嫁,嫁給彆人了,這對安國公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他還沒找回女兒兩年呢?女兒又馬上不是自己的了,換成誰誰都不會高興?

所以對於即將要搶走女兒的太子,安國公自然是沒什麼好臉色,甚至臉色還有些臭。但是太子的提意他確實感到心動,他可是聽說了太子的私庫中名劍還有不少,比他收藏的還要多,他自然是想要一睹為快。

“看了又如何?左右也不是臣的,臣還是彆看了,免得到時候整天日思夜想這些東西,睡不好覺。”安國公說道。

太子嘴角一抽,朝中都說武將忠厚老實,但是要他說安國公絕對是這其中的特例,先不說那哄他父皇的水平,就說這說話的藝術,就是朝中的一些文臣都抵不過,太子隻能狠下心來道:“國公爺說笑了,您是大魏的功臣,孤還能讓您因為一把劍睡不著?您看上哪把,直接拿走就好!”

對於太子的爽朗大氣,安國公明知道這是糖衣炮彈,但還是忍不住心動,這名劍的誘惑太大了,他實在是把持不住,安國公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事一碼歸一碼,女兒的事和名劍的事不能一概而論,他收了名劍,不代表自己就認可太子這個女婿。

嗯,他心裡是這麼告訴自己的,堅決不承認自己已經被太子收買。

另一邊,薛夷光送走了陳福後,又見到了永淑公主和平寧縣主等閨中好友,剛說了沒幾句話,顏女官便來通報說吉時到了,讓薛夷光和讚者永淑公主準備,該入場了。

周皇後為正賓,有司為房夫人,讚者為永淑公主。

及笄禮是加笄的過程,三次加笄,象征著女孩成長的過程,采衣色澤純麗,象征著女童的天真爛漫;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征著豆蔻少女的純真;端莊的深衣,象征著花季少女的明麗;最後的禮服,象征著大魏女子的雍容大氣,典雅端麗。

及笄禮開始時,房夫人托盤於西麵階梯之下。

因著薛夷光郡主的身份又是周皇後親自為正賓,所以整場及笄禮都是由禮部主持的,這時禮部派來的讚禮開始唱道:“笄禮始,全場靜。天地造萬物,萬物興恒,以家以國,祖光榮耀。父母傳我,人生家國,貴至榮和。夫,人之因幼,少而及往,青年獨立繼承。家、族、國納其人之成立,與其人之權利,其成人者受個體生存,家族責任,社會義務之命。此,特予正禮明典。成人笄禮開始,禮樂起!請讚者入席。”

讚禮的話落後,永淑公主便對著旁邊的薛夷光微微一笑後,走了出去。

作為有司的房夫人早就已經立於薛家祠堂的一側,永淑公主站在另一側點燭,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