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大數據電影戰略第二彈(1 / 2)

音樂係導演 俗人小黑 4283 字 3個月前

王逸凡的話應驗了,倒是讓林滬生停下了蠢蠢欲動的心思。

選擇了暫時觀望。

不是因為大數據不給力,而是他算是看明白了。

大數據的確有用,但是卻不是萬能的,也沒有阿狸和未來星宣傳的那麼牛逼。

畢竟,大數據真要那麼牛逼,那麼預測票房這種事情,多少能做到吧?

但是結果,顯然,大數據的預測是失敗的。

那麼問題來了,你連市場走向都預測不準,那麼大數據主導電影拍攝,真的OK?

什麼大數據更懂觀眾,似乎也有些站不住腳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部從未出現過的類型的電影,大數據怎麼去預測大眾到底會不會喜歡?

怎麼去判斷,市場能否接受?

就在《功夫》票房正式突破30億,日票房也已經跌破千萬大關的時候,國內的媒體,以及阿狸,未來星等等的目光卻是投向了海外。

奈非,大數據電影戰略的首倡者,也是先行者。

他們的成功,所以讓大數據電影戰略大行其道。

而這個時候,奈非宣布了第二部大數據影視戰略主導的劇集,即將上線!

這是奈非的大數據影視戰略的第二彈!

可以說,不僅僅國內在關注,事實上全世界的影視公司都在關注著。

那麼大數據是怎麼幫到影視創作的呢?

以奈非為例子,他們的大數據是怎麼回事呢?

就是當一位用戶通過瀏覽器登錄奈非賬號,奈非後台技術將用戶位置數據、設備數據悄悄地記錄下來。這些記憶代碼還包括用戶收看過程中所做的收藏、推薦到社交網絡等動作。

在奈非看來,暫停、回放、快進、停止等動作都是一個行為,每天用戶在奈非上將產生高達3000多萬個行為,此外奈非的訂閱用戶每天還會給出400萬個評分,300萬次搜索請求,詢問劇集播放時間和設備。

沒錯,這些都被奈非轉化成代碼,當作內容生產的元素記錄下來。而所有這些數據意味著,奈非公司已經擁有“可尋址的觀眾”。

早年間,奈非利用上述數據提供一項推薦引擎業務。比如說,數千萬用戶能在一個個性化網頁上對影片做出1-5的評級,這些評級構成了一個巨大數據池,如今這個數據池容量已超過近百億條。根據數據池,奈非使用推薦算法來識彆具有相似品味的觀眾,然後對這一群體做出相關內容的精準推薦。

“奈非或許並不能準確知道點擊暫停按鈕的個人原因,但是如果足夠多的人在整段視頻中的同一個地方做了相同的舉動,那麼數據就開始顯露出意義了。”結果是,奈非比觀眾還要清楚自己的觀影喜好。

他們是這麼將“數據轉化為生產力”的——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3/4的訂閱者都會接受奈非的觀影推薦。這意味著,奈非不用一集一集地攢新劇的口碑,隻需向標簽為“喜愛XXX”或“喜愛政治劇”的觀眾推薦一下就行了。

奈非通過“大數據”觀測到另一流行趨勢: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像30年前那樣,在固定晚上的固定時刻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電視劇的最新劇集,而是“攢”起來,直到整季劇情全部播放完畢之後,才選一個自己方便的時間段和地點,在方便的設備,多數是網絡設備,如電腦、iPad上一次性觀看。

而這方麵,實際上,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也同樣的能夠做到,甚至可以做到的更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