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神童(下)(2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8683 字 4個月前

……

這天,小少飛信步在鄉間小道,不知不覺中,來到太鎮村與水東村交界處那條小河橋邊。

橋頭旁邊有一座涼亭,張少飛站在亭上放眼遠望,但見金秋季節,廣袤的田野稻穀一遍金黃,秋風吹拂,翻起層層金色的波浪;稻田間農民揮鐮收割;遠處傳來幾聲歡笑、幾聲雁叫,古意新韻,一派秋收繁忙景象,令張少飛心情舒暢,陶醉滿懷。

張少飛信步於小河兩岸田野間,悠然自得欣賞田野風光,被一河兩岸的熱鬨場麵所吸引。

涼亭設置年代悠久,亭內有曆代文人墨客題留之楹聯碑刻甚多,乃文人墨客郊遊必去之處。

涼亭四周水稻廣袤十餘裡,俗呼“眼穴洞”,是太鎮主要農作區,南麵通往龍鳳學校、水東村大山,為重要牧場。

在水東村有一戶人家,先生姓蘇,名誌浩,去年底娶葉小蘭為妻。

葉小蘭為人賢慧,對家公、家婆尤其百依百順。可葉小蘭的家婆對她卻百般刁難。

這天上午,蘇誌浩一家正在田裡忙著收割稻穀。

蘇誌浩他娘親割完一塊田後,站起來身來,抬頭看了看頭頂上的藍天,對媳婦說:“家嫂,時候不早了,你回去做飯吧。”

葉小蘭聽到家婆叫她回去做飯,本能地“哦”了一聲。因為她自去年底嫁到蘇家後,還未下廚做過飯,不知煮多少米為好。

家婆見媳婦這副惘然的樣子,有意刁難她說:“你現在就回去煮飯,到時把飯送過來。”

葉小蘭問:“阿媽,煮多少米?”

家婆說:“一升半,二升半,三個半升四升滿。”

“阿媽,那煮什麼菜?”葉小蘭又問。

家婆瞪了她一眼,陰沉著臉:“無苗蘿卜蒸通心竹;過山叫炒皺麵母。”

最後,她家婆又說:“午飯挑經鬨人堂門口過,在浪傘地用餐。”說完便到另一塊田去收割了。

這一下,可難住了葉小蘭。

因為如果解不開此“謎”的話,今天的飯、菜便無法做,也無從送到。

葉小蘭悶悶不樂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見前麵有個學生模樣的男子正朝她這邊過來。

小少飛見葉小蘭悶悶不樂,便開口問道:“姑娘,你好像有什麼心事?”

葉小蘭見問,便一五一十地把她家婆的話全盤托出。

於是,小少飛一一向她解答:

一升半,二升半,就是一個升半加二個升半就等於四升半,再加上三個半升正是六升,最後加上四升滿,不就是十升嗎?你煮十升米肯定沒錯。

葉小蘭聽後高興極了,又追問道:“那叫我炒什麼菜呢?”

小少飛說:“無苗蘿卜蒸通心竹,就是雞蛋蒸蔥苗;過山叫炒皺麵母,就是牛肉炒苦瓜。”

“飯菜煮熟後,送到那裡呢?”

“叫你擔飯時從學校門口過,到田頭芋仔地吃。”

葉小蘭聽後愁雲頓散,高高興興地朝前走了幾步,忽然想起還未說聲多謝人家,回過頭來,已看不見剛才那個學生了。

葉小蘭向路人打聽,方知道那個教她的人叫張少飛。

……

時光荏苒,五年的歲月悄然而過,小少飛長到五歲了。

五年的歲月,已經將他從一個調皮的神童,雕琢成了一個睿智通天的神童,似乎他臉上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句不經意的話語,都是智慧的象征與預兆。

一次,張錦釗外出置辦農具,途經二十四山,在山坳路旁一間旺記食店歇息。這時,恰逢一個捉蛤佬也來到店中。

捉蛤佬素聞張錦釗進士及第,曾做過朝廷大官,便頓生一念,隨口吟出“鱔長鰍短蛤無尾”,名曰:蛤仔對的上聯,給張錦釗答下聯。

張錦釗聽後,頓覺聯句生動意深。

張錦釗想了很久,都想不出下聯來。

“你連一個捉蛤佬出的對都對不出來,枉讀了聖賢書,還進士及第。“捉蛤佬嘲笑著,揚長而去。

張錦釗一聽,羞愧滿臉,禁不住仰天慨歎:“想我張錦釗,好呆是個進士出身,連一個捉蛤佬出的對都對不出來……”

張錦釗越想越羞愧,臉色急劇變化,白得像一張紙,眼神漸漸發呆,癡癡地站立不動。

恍惚中,捉蛤佬的話在他耳邊一遍又一遍地響起。

這聲音一次比一次冷,一遍比一遍重,像重錘,一下又一下敲擊著張錦釗的心臟。

張錦釗思想過度,臉色由白而青,由青而黑,“哇”地大叫一聲,一股鮮血從口中噴射而出,整個身體隨之轟然倒地……

店主知道他是太鎮村人,立刻叫店小二快馬趕往太鎮村通知他的家人。

“夫人,您丈夫在二十四山山坳旺記食店,不知何故,臉色鐵青,口吐鮮血,昏倒在地,店老板特意叫我快馬前來報信。”店小二說完後,離開院子,躍馬絕塵而去。

王少香一聽,猶如晴天霹靂,呆在院子裡。

王少香緩過神後,慌忙到許村,叫她弟弟王偉成去把張錦釗接回來。

張錦釗回到家時,已是氣息俺俺,命懸一線。

張錦釗食了點飯後,精神狀態似乎有所好轉,隻見他口中不斷說著“鱔長鰍短蛤無尾。”

王少香哭著說:“夫君,你在胡說些什麼呀.....”

小少飛說:“阿爹在吟蛤仔對。”

張錦釗點了點頭:“下……下……聯?”

小少飛隨口答道:“龜圓鱉扁蟹無頭。”

“龜圓鱉扁蟹無頭”,張錦釗邊吟邊不停地點著頭,“對,對得好,對得妙!”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