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傾訴家事(2)(2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6306 字 4個月前

鄉親們見他誠實善良,沉默寡言,對他都很喜愛,領他上山打柴,教他怎樣砍柴、捆紮柴等。

日子似流水地一天天流逝,快到過年了。有錢人家都殺豬宰雞,縫製新衣,可是能兒卻沒有這個福氣,隻是暫時不上山砍柴了。有好心的鄰居見我們母子生活貧苦,送來了豬肉雞,讓我們過年。

李氏說到這裡,看了一下梁金蓮,“唉”地歎了一口氣,接著又說,我本不想收那些豬肉雞,可是鄰居誠心要給,我當時倒是覺得卻之不恭,隻好收了下來。

我想,自己家中貧寒,夥食不好,可是能兒還要常隨鄉親們上山去砍柴,小小年紀的,真是難為他了,正好把這些肉食好好做一做,讓他補補身子。

我把這豬肉、雞肉做得香噴噴的,勾人食欲,可是能兒卻沒吃一口,我怎麼勸,他都沒有動筷。他望著豬肉、雞肉,似乎想到豬、雞被殺時的慘景,心裡難過極了。我看他這麼善良,一時間不知是喜是悲。

我望著牆上掛著的棋盤,想到夫君當年全憑此物驅散思兒的苦悶,可是當他有了兒子,願望實現了之後,卻這樣早早的撇下我們母子倆,離開人世。如果他能活到現在,看到兒子這麼善良,他會怎麼想?是高興還是憂傷?我想至此,淚流滿麵。

能兒一看,急忙安慰我:娘,您教我下棋吧,等我學會下棋,咱們有時間好天天下棋玩。

我見能兒說的懇切,隻好答應下來。能兒還真聰明,沒用半天的時間就把下棋學會了,而且還能常常走出令我意想不到的妙招。

過年這幾天,能兒怕我傷心難過,常陪我下棋。過了正月十五,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年紀剛剛交十二歲的能兒,就已經知道掙錢來養家糊口了。

能兒每天隨著鄉親們上山去砍柴,又跟鄉親們一起結伴挑到集市去賣。

開始時,能兒是跟鄉親們一塊同行,可是鄉親們家中溫飽,不像他這樣天天不歇。

後來能兒沒法結伴,就自己獨來獨往,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賣柴。日複一日、月複一月能兒從不間斷上山打柴,每天除了上山打柴挑到集市,賣了買回米油回來維持生活之外,就是聽我誦經,或者是一個人坐在院中思考著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

“伯母,當時阿能哥思考的是一些什麼問題呀?”梁金蓮出於好奇地望著李氏問。

李氏微微地笑了一下,說:“能兒說,他思考的是‘為什麼每個人的遭遇會大不一樣?有的榮華富貴,有的貧窮卑賤,有的身強體壯,有的百病纏身,有的心地良善,有的無惡不作。為什麼蛇吃青蛙,青蛙吃蟲,蟲吃螞蟻,總是如此地吃吃吃,弱肉強食,這到底為什麼呀?’。”

李氏解答了梁金蓮提的問題後,舉起手伸了伸腰,又回憶著說——

日子如流水,到了龍朔元年辛酉歲,能兒已經是個二十四歲的青年小夥子了。他不僅體魄強健,而且聰穎善悟,事母儘孝,這令我感到欣慰。勤勞善良的能兒,每天仍是上山打柴,然後挑到集市,賣了買回米油回來維持生活……直到後來,能兒偶然有一次聽了安道誠誦讀《金剛經》,那句句禪語直透心性,字字聖言,啟開迷津。也是他善根成熟,智慧萌發,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時,心頭一震,頭腦轟鳴,眼前仿佛畫了一道巨大的閃電。

猛然間身心俱忘,隻覺得世間萬有,我人眾生,千門萬法,四大五蘊,儘歸虛空,一無可住。霎時間心地花開,靈源波湧,煩惱頓斷,妄想自滅,立時般若現前,以往追思的一切,俱皆明晰透徹。

……

李氏如一位資深佛學者,點評著:能兒聞經豁然大悟,撥雲見月,頓開心慧,還證本來,達到了直見本性的境界……

“伯母,您說的太深奧,我聽得不大懂,能不能說明白點?”梁金蓮聽到這裡,似懂非懂地插了一句。

李氏不好意思地望著梁金蓮,歉意地說:“阿蓮,我也不是很懂,隻知道是出自《金剛經》中的經文。”

梁金蓮第一次聽到《金剛經》這本經書,心裡充滿了好奇地望著李氏。

李氏見梁金蓮欲罷不能,一副孜孜以求的樣子望著她,隻好把她所知道、所理解的意思儘可能地向梁金蓮述說了一遍: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文,是《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一句經文之一。《金剛經》是實相般若,可以開人的大智慧。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是體、用並顯。即: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質。所以能兒聞此一句,立時悟道。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就是生悲願無儘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如是心,等等,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

“伯母,經您這麼一說,我好像聽明白了。您剛才說阿能哥分月餅給老乞丐,見老乞丐被打又拚命護他,這‘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我這樣理解,對嗎?”梁金蓮忍不住又插了一句。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李氏答完後,伸出大拇指,誇道:“阿蓮,你很有慧根悟性呀!”

梁金蓮被李氏一誇,臉都紅了,害羞地低下頭,謙虛地說:“那有呀,伯母過獎了。”

“阿蓮,彆不好意思,伯母是實話實說。”李氏對梁金蓮誇讚了一句後,又轉上《金剛經》的話題: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執著心、貢高心、差彆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心等,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

李氏說到這裡,看著聽得真真有味的梁金蓮,問,“阿蓮,伯母依照經書上說,你聽得懂嗎?”

“嗯,明白了很多。”梁金蓮點著頭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