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水源山馬林(2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6492 字 5個月前

這時,那個男子善意地望著梁興夫婦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是你們早年救過的小馬兒,為了報答你們的恩情,我爹媽要我認你們做乾爹、乾媽。你們如今都老了,就讓我來孝敬你們吧。”說完,向著梁興夫婦跪下,又說,“請受乾兒子一拜。”

梁興夫婦趕忙把他扶了起來,高興地認了馬兒這個乾兒子。之後,梁興夫婦同乾兒子就像一家人一樣生活,直到他們辭世。他們臨終前遺言:要讓兒子想方設法令山上的青梅開花結果,造福一方。

馬兒為乾爹、乾媽辦完身後事後,為了實現乾爹、乾媽的遺願,他日行夜宿,頂烈日,冒寒風,走遍深山老林,訪遍園藝名師,曆儘千難萬苦,但始終未尋得良方。

這天,又是一個斷魂清明節。馬兒冒著紛紛小雨,千裡遙遙回來拜祭乾爹、乾媽。

他在墓前擺上祭品,順手在墓旁拾了幾根乾枝,點燃後插在墓前拜祭……想到曆儘艱辛,至今未能完成乾爹、乾媽的遺願,傷心之時不由得喉頭哽咽,竟然放聲大哭起來。

再說剛才馬兒點燃的不是一般樹枝,而是頗為珍貴的檀香枝。此時,隻見一股香氣伴著哭聲直衝九霄,驚動了天宮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獲悉後,宣旨百花仙子助馬兒一臂之力。

百花仙子領旨後,采集天地之靈氣、仙露,引天上瑤池之聖水灑落這裡。

青梅得天地靈氣、仙露、聖水的澆灌,便在當年嚴冬季節,先後綻放出雪白的花朵,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有詩為證:山上一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是年春天,當其他樹木開花時,這裡的青梅已果壓枝頭。待到青梅成熟,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前來收獲時,那個年輕人已不知往哪裡去了。人們被這件事感動了,就把這裡叫做“馬林山”,簡稱“馬林”作為紀念。

自此,水源山一帶,處處人家處處梅。每年寒冬季節,十裡梅花開放,潔白如雪,香氣四溢,蔚為壯觀。

再後來,不知是哪一次冰川紀的地殼升遷,竟然把這座縱橫百裡的大山傲然擎起,劈成幾段;又不知是祖先的哪一根不竭的龍脈,把這裡變成了桑田,直至分成現在的馬林、鳳山、大朗、曹田、水浪、西水等村莊,統一叫“共成”;而山下那條奔流不息的清澈小河則叫共成河。

話說馬林一帶發生了那一次冰川紀的山崩地裂,把這裡劃成了幾條村莊,梁興夫婦早年所種的龍眼、黃皮等已蕩然無存,唯獨青梅散落在這一帶的山上、山下和村前村後,梅花依舊笑冬(東)風,年年碩果累累。

……

聽完梁金蓮講的這個優美動聽的故事後,惠能對這裡更增添喜愛和留戀之情了。

惠能對梅花有特殊的喜好,認為在這裡種梅,生長出來的綠萼梅開出的花一定會一瓣瓣冰清玉潔,似禪心般纖塵不染,空靈無瑕,望過去就會令人雜念全消。

惠能看中了這個環境優美的地方,後來,一有空閒,便和梁金蓮來到這裡種植梅樹。

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照極好,所以那些梅樹生長得又快又好。

天露山的山民十分喜愛梅樹,他們認為梅樹是八仙來到天露山舉行百果宴時,鐵拐李等仙人留下的梅核而吸收了天地靈氣而孕育出來的,更是玉皇大帝宣旨百花仙子助馬兒一臂之力。采集天地靈氣、仙露,引天上瑤池之聖水灑落這裡而開花結果的。

在惠能和梁金蓮的辛勤勞作和推動下,山民們在山上大麵積地種植梅樹,沒有多久,天露山上的梅樹已是漫山遍野。

梅花盛開的季節,山上山下,一片白茫茫的,似白雲飄落大地。山風吹來,梅花的香氣蕩漾,醉人心頭,可以說,山民們是生活在花的海洋、香的世界裡,怡然自得。另一方麵,每到梅花飛落,梅樹結果的季節,無數的青梅掛滿枝頭,累累的果實將枝頭也壓彎了。

當時,這裡的人們大都把成熟的青梅作為鮮食水果。後來,惠能引導他們,收獲的的梅子既可以浸酒,也可以製成涼果出售。這麼一來,梅樹給他們帶來不少的實實在在的收益。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惠能在這個靈氣迫人,環境清幽之地,放下一切俗事雜念,和梁金蓮一起躬耕種梅,一起念經,一起體驗“禪農一體”,一起聽蛙叫蟬鳴,接受清靜和諧大自然的熏陶;跟娘親一起去種菜,從打打殺殺、喧囂、煩悶的環境中解脫而親身體會出來,潛修悟道,為後來那部光耀千秋的《六祖壇經》打下了厚實基礎。如他在《六祖壇經》中的第三品“決疑”品中寫道: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六祖壇經》共十品:行由、般若、決疑、定慧、坐禪、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其中“決疑”是第三品(即第三章)。

這一品的意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修行人能做到心平氣和麵對世事,那麼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閉門坐禪呢?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是一個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個明義之人,就必定會尊老愛幼。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人能作到事事謙讓,就必然會使周圍的人呈現出尊卑有序、和和睦睦景象,懂得忍辱之道的人,自然會明白隱惡揚善的妙用。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隻要鑽木能取火,淤泥中就能盛開不染的蓮花。

惠能佛性說的特點在於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徑通過“內求於心”,轉移到對自己“本性”的覺悟上來。而《六祖壇經》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靈感之體現,這與惠能深入民間,體現生活密不可分。

套用句現代的話,叫做“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