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1915初的歐戰局勢(1 / 2)

埃德爾在全國奔波了大半個月後,回到了布加勒斯特。

在這個春天中,歐洲平息的戰火再度展開。在西線因為戰壕的原因,英法和德國軍隊都打不動了,於是雙方都將目光看往其地區。

在1915年初德軍率先在東線展開馬祖裡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作為攻擊東普魯士的主力俄第十集團軍被重創,俄軍被迫全部撤至涅曼河東岸固守,放棄了攻擊東普魯士的想法。

德軍統帥部將1915年的戰略計劃作了重大調整,決定在穩住西線的同時,將戰爭重心轉移到東線,首先摧毀俄軍,結束東線戰爭,再回過頭來集中兵力對付英法。1915年1月底,德奧戰局年度計劃獲得通過。德國的戰略計劃是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對俄軍發起進攻,北翼由德軍從東普魯士向布列斯特方向進攻,南翼由德奧聯軍向利沃夫方向進攻,最後兩麵合圍,圍殲俄軍主力於“波蘭口袋”中。

英、法兩國為了增加軍事經濟潛力,也計劃1915年在西線實施戰略防禦,隻進行一些局部的進攻。因此,建議俄國在東線發動進攻,以牽製德軍使其無力在西線發動強大攻勢。俄國已做好了在東線發動大規模戰役的準備,便同意_r英、法的建議,承擔起吸引德軍主力的任務。俄國的戰略計劃是在兩個戰略方向上同時實施進攻,西北方麵軍從東普魯士進攻德國,西南方麵軍從喀爾巴阡山進攻奧匈帝國。

在1915年1月~3月的交戰中,雙方互有勝負。1月,奧匈第3、4集團軍首先在南翼發起喀爾巴阡戰役。2月,北線的德第8、10集團軍也向俄軍發動強大攻勢。至1915年4月,北翼德軍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在格羅德諾一線受阻無法前進,未達成預定戰役目標;南翼奧匈軍隊則損失慘重,匈牙利平原受到俄軍的嚴重威脅。麵對這種情況,德軍統帥部決定放棄兩翼進攻,將俄軍戰線的中央,即維斯瓦河和喀爾巴阡山之間的戈爾利采地區作為具有決定性的突擊方向,以圍殲俄第3集團軍,阻止俄軍向匈牙利進攻。

德軍為實現其戰略意圖,繼續在東線增兵。到4月末,德奧軍已在維斯瓦河上遊和喀爾巴阡之間集中了雄厚的兵力,組成突擊兵團,包括10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數百門大炮,占據了很大優勢。而俄軍則缺乏必要的準備,西南方麵軍戰線長達600公裡,兵力分散,在德軍35公裡寬的正麵突破地段上,僅部署了5個步兵師共6萬兵力和100多門輕炮、4門重炮、100挺機槍。

5月1日,德奧軍開始了長時間的炮火準備。5月2日,以優勢兵力在戈爾利采鎮發起楔形攻擊。德第11集團軍的主力在左右兩翼的配合下,當日即突破俄第3集團軍正麵防禦。俄軍急忙調縱深機動部隊增援,但因零星投入戰鬥,很快被德奧軍各個殲滅。

到5月4日,俄第3集團軍已幾乎全軍覆沒,突破口被迅速擴大,俄軍被迫全線潰退,於5月14日撤至桑河和德涅斯特河一線。德奧軍乘勢重兵追殲,同俄軍展開激戰。17目,德軍攻占雅羅斯瓦夫,大舉渡河東進。23日,意大利對奧匈宣戰,奧匈被迫分兵拒敵,德奧聯軍進攻勢頭頓時減弱。6月15日,德奧聯軍恢複進攻態勢,22日攻占利沃夫,持續52天的戈爾利采戰役以俄軍的失敗而結束。而這時俄國存儲的軍事物質已經所剩無幾,急需得到英法的補充。

而在德奧攻擊俄國的時候,英法兩國也沒有閒著。除了將意大利拉上自己戰車以外,將作戰物質送往俄國也成為他們的當務之急。於是為了打通俄國主要對外通道黑海海峽就成為首要目標。

其實在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就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後在加裡波利登陸,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把土耳其逐出戰爭。一方麵又減輕俄羅斯高加索山戰線的壓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製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戰的俄國軍隊。並且,希望借此開辟南線,攻打奧匈帝國。此設想,在戰略上固然相當高明,實際操作難度太高沒有獲得英國政府的批準。

而到了1915年一月英國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請求,決定采納丘吉爾的建議,在達達尼爾海峽展開一條新戰線。

英法兩國投入戰役的共計有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隻,並指定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上將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艦隊從2月19日開始炮轟達達尼爾海峽。

1915年3月18日,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 8艘軍艦觸發水雷,艦隻慌忙撤退。(比曆史上多了4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