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德奧合並(1 / 2)

.,

時間就在中日交戰中渡過了1937年,這一年裡最大的關注點就是中日的交戰。

而與曆史上相同的是校長依然決定在上海與日軍交戰,不同的是這次淞滬會戰並不隻是打了三個月,而是到現在都沒有結束。目前中日兩國上百萬聚集在蘇滬地帶進行著交戰,目前兩方傷亡人數分彆是在35萬與6萬。、

而根據莫德爾克中將的報告,目前南京方麵鑒於蘇滬會戰巨大的傷亡,打算撤離軍隊。而在這次淞滬會戰中,羅德械師全員參戰,正是他們的參戰才讓日軍遲遲得不到突破,不過目前羅德械師傷亡過半,已經失去繼續戰鬥的能力。

而南京政府看到自己最精銳的部隊已經無力再戰,所以才做出放棄上海等地的決定。幸好從羅馬尼亞采購的軍械已經在廣州上岸了,補充裝備的羅德械師,相信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必然有更加優異的表現。

而時間進入1938的時候,一件大事的發生讓所有人的目光離開了遠東的硝煙大地,德國宣布與奧地利合並。

自從神聖羅馬帝國(也稱德意誌第一帝國)瓦解後,以德意誌文化為中心,圍繞日耳曼民族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一直都是許多德國人的夢想。

正是這個夢想成就了後來的德意誌第二帝國。但隨著一戰結束,德意誌第二帝國與奧匈帝國滅亡,成立一個以德意誌文化為中心的大國的夢想似乎落空了。

但也就在這時,文化同根同源的德意誌和奧地利各有一些統一的聲音出現。而且聲勢越來越大,德奧合並的力量重新嶄露頭角,但兩國始終維持著邊緣地位。

然而《凡爾賽條約》中第80條,為了懲罰戰敗國,明確否定了德奧合並的可能性。儘管沒有立即成功,但德奧合並從此之後即成為奧地利政治的一個重要議題,議會被分成了兩派: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支持合並,而基督教民主黨人,出於對德國新教主義的恐懼,抵製合並。

在德國,對於**黨而言德奧合並是唯一的選擇。出生在奧地利的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直言不諱:“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回歸德意誌,不是因為什麼經濟原因。就算這次合並在經濟上毫無利益可言甚至隻有壞處,還是要堅持合並。同一種血,同一個帝國。”

30年代,奧地利的**黨在議會選舉中勢力愈來愈大。麵對當局的鎮壓,他們在全國各地進行了數次恐怖襲擊和反鎮壓運動。

1934年,在希特勒的首肯下,奧地利**黨刺殺總理陶爾斐斯,企圖發動政變。雖然結局以失敗告終,但這對當時的奧地利政局而言可謂是一次大地震。德奧合並和**化幾乎成了不可阻擋的潮流。

奧地利當局對德國一直采取一種小心翼翼的“半綏靖式”外交政策,企圖換取獨立。然而希特勒持續向奧地利政府施壓,迫使其承認奧地利**黨的合法地位,甚至讓奧**黨參與處理政事。

讓希特勒這樣的做的原因,除了因為迫切需要將德意誌族聯合到一起之外,還有就是他在萊茵軍事化中看到英法的無力,讓他對於合並奧地利變得更加的迫切了。當然在這之前1936年7月簽訂的奧德協定也是希特勒吞並奧地利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