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吐蕃戰與援(2 / 2)

如果能夠從空中查看,就能看到從大唐各地湧來的人流,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每時每刻都有大唐百姓向著吐穀渾流動。

短短半年時間,擺在狄仁傑這位吐穀渾宰相案頭的流動人口數據,就直線上升了一百來萬。

當時的長安城,號稱整個南瞻部洲最大的人族都城,人口也不過一百萬出頭而已,半年湧向吐穀渾的人口,竟然能夠造出一個長安城來。

那麼,原來的吐穀渾有多少人呢?

彆看吐穀渾是一個國家,還算是一個疆域不小的國家,在吐穀渾人口最鼎盛時期,全域總人口都沒能超過一百萬啊。

好在這龐大的人流是半年之內陸陸續續到達的,而大唐的戶部真是給力,真就全程負責這些人一路的吃喝。

為此,甚至戶部和禮部商議之後,特彆抽調了百餘名基層官員,又斥巨資每名官

員在百姓中招募二十名吏員供其調用。

當然了,兵部也不甘寂寞,從往年陸續退下來的老兵中,又返聘了兩千行動自如之人,充斥到扈從的隊伍中。

大唐的服務還真是貼心、到位,不僅僅為吐穀渾送去了大量的遊客,整體下來,還官方配備了四五千人的龐大治安團隊。

就拿狄仁傑現在的管理機構來講,既然域內人口突然翻番了,管理人員自然也得增加吧?

「好在」來吐穀渾這龐大的人群中,很多人在大唐都是參加過科舉的,有些人更是連進士都中過的。

從國度伏俟城到吐穀渾各主要城鎮,新上任的官員中,超過一半都是新從大唐過來的。

狄仁傑也好,武家娘子也罷,都明白這樣做有著很大的弊端,可是,他們有的選擇嗎?

「哎,那個薛丁山,平時看起來文文弱弱的,甚至都沒什麼話說,誰能想到他到了戰場上,居然是一尊殺神啊!」

武家娘子忘不了剛見薛丁山時的情景,小夥子年歲不大,體格卻長了起來,一見麵就給自己行了個大禮。

行個大禮也就罷了,竟然高喊了一聲「師母——」

狄仁傑、阿來國師都在場,還有幾位吐穀渾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者在。

那個薛丁山先是自稱自己是唐皇的弟子,擔任此次前來支援吐穀渾大軍的統領一職,緊接著就叫了武家娘子「師母」。

這不明擺著是在向眾人公布她武娘子,同那大唐國主的關係嗎?

可是,薛丁山個子是長起來了,眼角眉梢卻還帶著一絲稚氣,分明還是一個半大的孩子。

一個半大的孩子在那樣熱情地叫著自己,真就拿武家娘子當了長輩了,她又怎能發得出脾氣來?

不僅如此,湧入吐穀渾那百萬人,但凡能夠到達伏俟城的,都會在皇宮之外朝裡邊行個大禮,口稱「向‘賢妃娘娘問安——」

即便那些沒有能夠來到伏俟城的,也在吐穀渾各處歌頌著大唐「賢妃娘娘」的仁德,合著李治將這次唐人大遷徙的基調,定做了武家娘子,也就是大唐的「賢妃娘娘」在開疆擴土了?

當武家娘子收到這些消息的時候,再想製止已經為時已晚。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

更何況吐穀渾鼎盛時期人口都不過百萬,軍隊滿打滿算才十萬出頭,那可是一百多萬蜂擁而來的唐人啊。

更何況,現在無論是伏俟城中,還是在吐穀渾的地方,半數以上都是大唐來人在充當官員,你讓武家娘子如何去防民之口?

再說那對吐蕃的攻伐之戰,吐穀渾出兵五萬人,這已經是在確保國內安穩的前提下,吐穀渾能夠拿出最大的兵力了。

而薛丁山也率領著他的五千大唐禁軍,隨軍出發,並親自申請充做全軍的先鋒。

而在這五千禁軍之前,更是有白羆帶著「麗競門」百餘人,走在了最前邊替薛丁山開路。

這樣一來,還有吐穀渾那五萬大軍什麼事?

幾乎是一走一過,吐蕃北部和西部的城池就被攻占了,大一些的部落,要麼選擇投降,要麼負隅頑抗而被格殺。

薛丁山似乎天生就該出現在這樣廝殺的戰場上,太歲盔和天王甲乃是「三聖母」楊嬋所贈,朱雀袍和水雲鞋卻是敖淩從東海龍宮帶來的。

寶雕弓和穿雲箭,更是薛仁貴為了兒子第一次上戰場,直接就獨當一麵了,索性把自己慣用的弓箭送給了兒子。

而薛丁山胯下這匹龍駒馬,卻是武家娘子所贈,怎麼說人家也是來替她吐穀渾幫場子的,一聲「師母」換一匹良駒,不過分吧?

就是手中的兵器略微差了一些,

卻也是長安城中最好的匠師打造而成的方天畫戟,不是什麼寶物,貴在一個「重」字。

李治這個做正牌師傅的,卻沒能送給這徒弟任何寶物,沒辦法,窮啊——

吐蕃北部和西部廣闊疆域被攻下,吐穀渾上來的五萬人馬,反倒變成了駐防軍,沒處留下兩三千人馬,眼看著就不夠用了。

這個時候,傳到伏俟城的軍報就慢慢分成兩個內容,一個是薛丁山又打下了什麼地方,另一個就是請求增派援軍。

是的,一直在打勝仗,卻要請求增派援軍,原因是占領的地盤太大,已經沒有太多的兵力用來駐守了。

再說了,吐穀渾同吐蕃完全接壤,武家娘子的野心是極大的,她可不打算乾一票就走,而是徹底地占領並永久地統治整個吐蕃。

問題是,現在地盤是打下來了,雖然幾乎都是薛丁山和他率領唐軍的功勞,終究還是打下來了不是?

駐防軍都不夠用了,那麼將來負責治理的地方官員呢?

「主上,吐蕃戰場的進度,太快了,如果能夠給微臣二十年,哪怕十年的時間,也不至於......」

問題很明顯擺在那裡,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懷英啊,你看看軍報中這句話,這應該是薛丁山那小子寫的吧?哼——」

再三看了幾遍軍報,又是一場大捷,隻是比起先前那些要慘烈了一些,也算是「慘勝」吧。

大唐禁軍付出了一千八百多人的傷亡,就連白羆率領的「麗競門」都折損了十幾位。

在蘇毗部落一處叫做「卡爾囊」的所在,唐軍遭遇了吐蕃從邏些城派來的大軍,足足有兩萬多騎。

當然,如果隻是普通地兩萬多騎兵,薛丁山的五千大唐禁軍,再加上白羆率領的百餘「麗競門」,自然不會損失慘重。

問題是這兩萬多騎兵中,居然還夾雜著一支五百人左右的「僧兵」。

說是「僧兵」其實並不是西方靈山那樣的佛教,充其量隻能算是佛教的一支,結合吐蕃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逐漸演變成了「雍仲本教」。

而這次率軍前來的,正是吐蕃的第一智者祿東讚,其人更是有著「太乙玄仙」後期的修為,同白羆都鬥了個旗鼓相當。

而那五百僧兵,充作祿東讚的護衛,幾乎都是踏入修行之人,最強的兩個副將也有「金仙」境界。

如此一來,就打了唐軍一個措手不及,若非白羆狠辣、薛丁山驍勇,恐怕唐軍的傷亡還要更大。

祿東讚丟下七千多具屍首,率領大軍撤了回去,是原地駐紮還是打道回府,暫時還沒有確定。

薛丁山卻是在真正求援了。

當然,他並不是向伏俟城的師母求援,而是想通過武家師母向長安求援,請求再增派五千禁軍過來。

「主上,雖然薛丁山此子所言有些唐突,不過,微臣覺得他也是無奈之舉,吐穀渾的軍士......到底還是差了一些。」

「他能夠向您提出求援之語,恐怕也同時向長安去信了,似乎長安派不派兵,派多少援兵,都不是你我所能左右的。」

狄仁傑也隻能苦笑不已,他是當今的智者不假,博學、睿智且修為不俗,可惜,卻偏偏於軍陣之事不通。

「也罷,阿來師兄秘密訓練那五百人也有幾年了,雖然火候上還差了一些,也是時候派到戰場上去廝殺一番了。」

狄仁傑所言,武家娘子又如何不曉得?

這半年來,她發現有很多事情,都在慢慢偏離她事先構想的軌道。

吐穀渾當地的耆老見到她,一副敬而遠之的態度,不得罪卻也絕對不會熱情。

從大

唐來的那些官員,則一個個對她畢恭畢敬的很,雖然嘴上同狄仁傑一樣,也是在「主上」叫著,武家娘子卻總感覺他們心中念叨的還是「賢妃娘娘」?

「主上,就算是有了阿來國師那五百精銳,那麼又由何人來領兵呢?」

率領五萬吐穀渾部眾遠赴吐蕃之統領,乃是原吐穀渾一位德高望重的將軍,卻在武家娘子掌控吐穀渾政權之後,第一個投誠之人。

此人的家族在吐穀渾綿延幾代了,根算是徹徹底底紮在了吐穀渾,這樣的人統兵在外,你不用擔心他會趁機作亂,畢竟整個家族都在伏俟城呢。

可是,這樣的人充其量也隻能做一個守城之將,真放出去開疆擴土,那還真是白給。

好在此次李治將薛丁山這頭雛虎給派了過來,否則那五萬吐穀渾大軍,勢必會陷在吐蕃的泥潭之中。

「嗬嗬,此事也是巧了,昨日本宮剛剛收到一枚信符,過幾日本宮的一位佛門小師妹會前來伏俟城。」

「此女乃是驪山聖母所收的女弟子,自幼隨聖母在山上修行,根骨和天賦更是一等一的好,年紀輕輕就到了‘太乙金仙境界,更是精通於攻殺戰陣之事。」

「這位小師妹如果來了,本宮就把那五百精銳交到她的手上,同時遠赴吐蕃的大軍中抽調萬餘精銳,一並讓小師妹來統領,哼哼......」

武家娘子似乎已經「受夠」了薛丁山這些報捷的軍報,對那位素未謀麵的小師妹,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