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一個時代的落幕(1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276 字 8個月前

景陽十一年,應該是洪濤登基之後收獲最豐的年份。經過十二年的不輟耕耘,大明從內到外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且進入了收獲期。

在朝堂上,景陽皇帝的權力占據了絕對優勢,已經無人能左右。用翰林院侍讀的話講,基本快與成祖齊平,略遜於太祖。

在外部形勢上也處於一百多年來最強盛的時期。通過戰爭和互榷的方式,穩定了北方與蒙古各部以及遼東女真的關係,雖然還遠遠談不上和平相處,短時間內也看不到太大的戰爭威脅了。

另一個大收獲則來自海上,安南、呂宋兩地先後重返大明控製範圍之內,不光保護了海上貿易航線,增加了貿易份額,還連帶著威懾了朝鮮和日本,穩定了沿海地區的局麵。

最顯眼也是最和大明百姓息息相關的還是經濟,通過近十年的推廣新政已經徹底在廣東、福建和廣西東南部落地生根,並逐漸向臨近州縣蔓延。

直隸和山東的新政則推廣神速,遇到的阻力不及當初的十分之一,基本沒有官僚士紳再公開反對了。一方麵是被之前的幾次失敗嚇破了膽,另一方麵也讓拔地而起的工廠轉移了注意力。

支持也好、反對也罷,說到底還是一個詞兒,利益。保守的官僚士紳利益雖然在新政推廣實施當中受到了極大損失,卻不是一無所得。

通過投資各類工廠和開墾荒地種植新作物,同樣也能獲得極大的收入。就像廣東和福建的官僚士紳那樣,最開始堅決反對新政的是他們,現在拚命支持新政的也是他們。

做為擁有大量資金的群體,反而是最容易在新政中獲利的群體,隻要思想轉變的快一點,獲得的會比失去的更多,何樂而不為呢。

除了經濟上的直接收入,新政還帶來了幾種不太明顯的改變,比如說交通。以往溝通南北、唯一能進行大宗貨物運輸的運河,現在的貨物承載量已經不足四成,剩餘的全部由海運承接。

有了新式帆船的加入,海運不光速度快、成本低,安全性也有了長足進步,完美的替代了漕運。交通方式的改變和進步,進而又增加了不少商機。

把北方盛產的煤鐵、機械產品用海船運往南方,再裝滿南方的糧食、水果、木料、紡織品北上,成了最熱門也最賺錢的新型行業。

據說皇帝正在海運衙門裡籌措一個新部門,是用來專門運送旅客的。以後大明人再想南來北往,就不用局限於內陸驛道和河流了,可以選擇乘坐大海船。

從廣州到大沽口,快則一旬慢則兩旬。與以往的數月相比,這速度簡直是太刺激了,想想就忍不住期望,由此帶來的商機更是數不勝數。

還有一個大變化已經落到了實處,受到的議論也最多,景陽皇帝仿效秦始皇,對度量衡再次做出了硬性規定,頒布了新的計量單位。

當年秦始皇費勁力氣統一了度量衡,結果到了明朝居然發生了倒退,尤其以貨幣最明顯。各種各樣的銅錢,有官造的、私鑄的,重量不同成色不一幣值混亂,使用起來極其不方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