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 不詳之路(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301 字 7個月前

從宣府鎮向西就進入了山西大同府,轉向南到太原府,再向西從吳堡西渡黃河就是陝西綏德。由此往北可以通榆林,向南可以到延安府。

京城到宣府鎮這段路基本就是後世川藏高速公路的北京段,沿途隻有居庸關一段比較險要,卻也通驛道,還不乏大中型城鎮補給休息。

洪濤選擇的恰好是這條路,按說是最穩妥的,為什麼那麼多朝臣包括杜文煥都要再三反對呢?

其實他們也不是反對,隻是膈應。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朱祁鎮就是沿著這條路禦駕親征的,結果過媯河剛出延慶就在土木堡遭遇了瓦剌也先的主力。

但在洪濤看來,這場影響了大明王朝之後走向的變故,並不是地理原因,而是人禍。土木堡之變很可能是大明朝廷內部文官集團和武將勾結起來,陰謀陷害皇帝的一場陰謀!

看看地圖就會發現,土木堡根本不適合大部隊伏擊,距離宣府鎮和居庸關太近了。這兩個地方都是京城北麵最重要的軍鎮,常年駐紮著數量不少的邊軍精銳。

隻要這些明軍將領不是故意裝傻,怎麼可能任憑那麼多蒙古軍隊在眼皮子底下晃悠,還恰恰就在皇帝禦駕親征返程的路上。

退一萬步講,就算剛開始疏忽了,當明英宗的大軍遭遇了敵軍之後,宣府鎮和居庸關的明軍也該迅速前往救援,可他們愣是找了諸多借口說自己不知道。

如果一件事太過湊巧,把諸多巧合全碰到一起了,那大概率就不是巧合了,而是陰謀。洪濤堅決不相信明英宗在出居庸關的時候會和當地守將說:隻要不看見朕的腦袋,誰來調兵也不許出關營救。

恰恰相反,大同鎮的守將應該派人尾隨皇帝大軍,最少也得護送到宣府鎮管轄區之內再返回。這不光是做官的常識,也是正常人的邏輯。

“……”麵對皇帝的直言不諱,杜文煥隻能用沉默表態。

“若不是廢了京師三大營,再把邊關諸將子侄編入孫承宗的陸軍,朕還真有可能成為第二個睿皇帝。我朝最大的敵人不是蒙古也不是女真更不是倭寇,而是朝中的臣子。古人雲,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就是此理。”

既然想將杜文煥做為以後的軍隊將領培養,洪濤就不再吝嗇詞語,借著這件事開始了三觀重塑課。彆的皇帝都是千方百計的忽悠屬下對自己忠誠,他則反其道而行之,想方設法揭露出人性的醜陋和權力場中的齷齪。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不這樣做不成,光靠忽悠培養出來的將領聽話倒是聽話,卻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麵對殘酷的戰爭,小心眼太多,大智慧太少,總是吃虧。

想在戰場上勝利,必須要有洞察人性的基本素質。隻有把人性中的惡看透,最好全能嘗試一遍,才能收發自如。但凡心裡還存留著一絲絲對人性本善的幻想,不光會害己,還要牽連麾下兵卒,萬萬不能獨領一軍。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