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前這裡河網密布、沼澤遍地、水患頻發,並不是很好的農業區。當從北方遷來了大量人口之後,為了生活,隻能下大力氣治理,慢慢的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叫做漊港。
大概意思就是用能透水的竹網修築堤壩,形成一條條與湖岸縱向排列的水溝用來疏通水患。溝與溝之間的土地叫做於田,然後在水溝裡養魚、溝邊的泥地裡種水稻、於田的土地種蔬菜水果。
到了明初,根據朝廷統計,蘇州府入冊的田地有985萬畝,隻占全國8.5億畝的百分之一,實征稅糧281萬餘石,占了全國稅糧的近十分之一,是平均稅糧繳納的8倍,硬生生把沼澤地搞成了魚米之鄉。
除了土地肥沃,交通同樣重要。京杭大運河擦身而過和通往長江的眾多河流,讓蘇州府成了南北交通的重鎮,同時又能兼顧長江,更上一層樓。
光有人口數量和交通便利,就一定能快速發展起來嗎?不見得,想要成為全國性質的經濟中心,還得有充足的資金和順應的時勢。
在資金方麵蘇州府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宋以來,蘇繡、宋錦就是高檔麵料,從而帶動了蘇州府的紡織產業發展。到了明代,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已經成了蘇州府乃至周邊地區的常態,稱之為紡織業中心毫不為過。
既是魚米之鄉,又是紡織業中心,同時還是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人口眾多、手工業發達、資金充沛、交通便利,再加上拳頭產業,這才造就了蘇州府的輝煌。
但一個地方的經濟騰飛,如果無法帶動整條產業鏈的健康有序發展,還成了滋生官僚資本的沃土,那對整個國家而言不僅不是火車頭,反而會成為累贅。
不幸的是蘇州府、包括南直隸和浙江北部都屬於大明的傳統利益集團老巢,官紳勢力盤根錯節,從農業到手工業再到鹽業,都被大家族視為禁臠,外人不得插手,也包括朝廷。
實際上在朱元璋建國之初,就重點打擊過江浙地區的豪強勢力,但不是因為經濟,而是出於私人恩怨的報複。
蘇州曾是張士誠的老巢,當朱元璋對其發動進攻時,當地民眾大多支持張士誠拚命抵抗,給朱元璋的軍隊帶來了不小損失。
以朱元璋的心胸氣量,做大之後豈有不報複之理。可是做為大明皇帝總不能對治下子民舉起屠刀,於是他就想了個陰招。
不打不殺也不抄家,你們不是魚米之鄉嗎,得嘞,那就多交點糧食吧。提高糧稅,高到什麼程度呢?前麵提過,蘇州府繳納的稅糧是大明州府平均值的8倍。夠狠!不交?那朱元璋就太高興了,正愁找不到理由呢。
朱元璋、朱棣兩任武力值比較高的皇帝在世時,蘇州府沒人敢在稅糧上動心思,勒緊了褲腰帶也得交齊。但隨著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當地的官紳豪強地主勢力逐漸抬頭,開始抱著團的維護自身利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