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 歐洲的戰火(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328 字 6個月前

當然了,這些紙條如果讓彆人看作用也沒有這麼大,因為除了洪濤,好像還沒人能後知五百年,也就無法充分利用從紙條上獲取的信息。

席爾瓦和科恩的談話中有很重要的信息嗎?必須有,兩個字,戰爭,四?字,宗教戰爭,五個字,三十年戰爭。

關於這場戰爭的詳情,後世裡有很多記載和分析,洪濤恰好看過。用一句話概括,就是17世紀的一戰。

歐洲各國的領導人為了皇權大還是神權大、皇權大還是王權大,先是爭吵,然後選邊站隊,分成天主教派和新教派大打出手。其主要戰場在德意誌,導火索是布拉格。

這時候還沒有德國這個國家,而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大大小小上百個貴族領地。但帝國內部並不穩定,從成立之初就麵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民族太多且各自為政是最嚴重的。

做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一直都想加強皇權,而德意誌諸侯們則一直都不願意讓皇帝大權獨攬。雙方的明爭暗鬥可以說一直都沒停止過,隻不過隨著馬丁路德金掀起的宗教改革,讓積蓄已久的矛盾集中爆發了。

德意誌諸侯想利用新教的興起進一步擺脫皇權束縛,而神聖羅馬帝國皇權的代表哈布斯堡家族則痛恨新教,堅決要維護天主教派的正統,順便也就鞏固了皇權。

波西米亞公國是德意誌諸侯裡很強大的一個,還是有權選擇帝國皇帝的七大選帝侯之一,其地位和影響力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都是舉足輕重的。

那這個公國在哪兒呢?為什麼後世沒有了。其實後世它也存在,隻是換成了英語發音,叫做捷克,而波西米亞是拉丁文發音。

在波西米亞公國裡宗教問題非常尖銳,有的貴族支持天主教,有的貴族則支持新教。吵來吵去,有時候還演變成小規模武裝衝突。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在任時,同時也是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的國王。他為了平息當地的亂局,專心致誌與奧斯曼土耳其作戰,與波西米亞貴族簽訂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協定。

可是當他的堂弟費迪南二世繼任成為波西米亞國王時,事情發生了一百八十度逆轉。費迪南二世從小就在耶穌會學校裡長大,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

在繼任成為施蒂裡亞大公時,就在自己的封地裡嚴禁一切非天主教存在。現在成了波西米亞國王,眼睛裡怎麼能揉沙子呢,必須讓自己的王國更加神聖。

於是他就單方麵撕毀了堂哥魯道夫二世與波西米亞貴族議會簽署的宗教自由協定,要強行驅逐信奉新教的議員和公職人員,並燒毀了兩座新教教堂。

這下波西米亞貴族們不樂意了,在議會裡廢黜了斐迪南二世,不再承認他是波西米亞的合法國王。雙方算是徹底撕破了臉,內戰也隨之爆發。

可是波西米亞雖然經濟挺發達的,但畢竟隻是個公國,無論從任何角度衡量都無法與帝國正麵對抗。咋辦呢?信奉新教的波西米亞貴族們第一個反應就是去找外援,呼籲同為新教徒的德意誌諸侯伸出援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