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賤傷農?可如果不發展新政又將如何令百姓溫飽?”
袁可立應該是聽懂了大致原理,可卻想不通為什麼。自古以來哪朝哪代不是在擔心糧食不夠吃,布匹不夠用,怎麼會越多越麻煩呢?
“禮卿應該是餓了,來人呐,給總參謀長弄些點心!”
看到袁可立跟著自己的思路走了,洪濤反倒不急著教育人了。揮揮手令人準備吃食,說是給總參謀長準備的,其實是他自己有點餓了。
“你不是不知道解決辦法,隻是沒想到罷了。海關為何抽分連年上漲?還不是因為大明所產深受番邦喜愛,購買的越來越多了。
既然工廠所產在大明內部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低,為何不多多賣給番邦呢?朕的地圖隻勾畫了三成不到的天下,其中還有多一半沒買到大明物產。
不是他們不想買,而是道路不通暢。海船雖節省人力,但路途遙遠,非常人能為之。且有許多國家並不近海,無法連通。
這時就要想另外的辦法了,其實從漢唐起,中原物產就遠走過波斯,用的就是河西走廊、西域這條路。隻要把它打通,大明物產就可以通過商隊源源不斷的運往西方。
到時候彆說再加四個新政省份,就算兩京十三省全都實施新政,所產之物也不愁售賣。禮卿再算一筆賬,這麼多工廠、農莊,又能養活多少大明百姓?”
吃了兩塊玉米麵甜餅,喝了半杯熱可可,洪濤感覺大腦供血充足多了,於是撇開瓢嘴繼續給袁可立普及外向型經濟對國家經濟發展穩定的重要性。
秉承著能蒙就蒙,誰趕上蒙誰的一貫的原則,這番講解中有三分之一是實話,有三分之一是瞎話,另外三分之一是大餅。
“……陛下高瞻遠矚,臣拍馬難及!隻是打通西域漢唐都曾嘗試過,耗費無數國力最終都不了了之。需多加慎重,不可輕動。”
用出口經濟拉動國內產業,這個理論袁可立應該還是頭一次聽,或者頭一次聽的這麼全套,玉米餅隻咬了一口,始終攥在手裡沒動。
悶頭想了許久更是沒挑出大問題,即便還是不太願意大規模西征,也隻能先承認思路的正確,順帶著告誡皇帝不能急。
“朕何曾說過要馬上實施,目前女真和蒙古左翼仍舊是首選,不把他們徹底搞定很容易首尾難顧。再等等吧,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待到春暖花開之時就是林丹汗的嚴冬!”
袁可立原則上同意了打通西域商路的構思,洪濤也就跟著讓一步,表示短期內不會窮兵黷武西進。
實際上他也確實沒有西進的具體計劃,因為在東邊和北邊還趴著兩頭餓狼呢,不把他們解決掉哪兒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