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諜影重重(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2490 字 1個月前

一,奉朝鮮國王李琿之命,悄悄采買大明陸軍使用的火槍、火炮,尋找有此技能的工匠伺機帶回;二,確定漢韓商會的掌櫃王圭到底有沒有彆的企圖,能不能繼續利用。

其實這兩件事深究起來就是一件事,調查王圭的底細。

漢韓商會出現的時間並不長,起始於景陽十一年(1615),鋪麵設在慶運宮北。開業時很高調,由工曹參判黃是帶頭,邀請了很多朝臣出席。

一個大明商人開的店鋪,一群朝鮮高官去祝賀,是不是有點太特彆了呢?非也,由於大明與朝鮮主從地位,能與大明拉上關係是朝鮮官場裡彰顯實力和品位的標杆。

品位高的朝鮮官員會想方設法結識明朝著名文人,不用經常拜訪,能收藏一些作品,有過書信往來,就是很牛的存在。

可光有品位在朝堂裡並不一定好用,官場裡不是說不圖名,但最關鍵的還是利。所以認識明朝文人就不如認識明朝官員有用了。

而認識明朝官員又不如認識明朝商人有用,權與權相加不一定有好結果,但權與錢結合必然能相輔相成。

也正是借著工曹參判黃是的人脈和權力,漢韓商會順利在漢城站住了腳,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隨著大明海軍的日益壯大和大明海關的建立,海上走私貿易越來越不好做。走正規渠道從大明購買貨物需要繳納不菲的稅款,成本提高了,售價肯定也會水漲船高。

交稅還是次要的,大明海關每年都會頒布禁止出入的商品名錄,凡是上了榜的就屬於不許民間私自倒買倒賣的貨物,發現了連人帶船一起扣,貨物沒收、人員苦役。

這樣一來,原本很多高利潤的貨物不光走不了正規渠道,連走私都成了難題,讓在漢城做生意的大明商人很難受,也讓對這些商品有需求的朝鮮達官貴人們很惱火。

可不管怎麼難受、怎麼惱火,大明商人和朝鮮官員都拿大明海軍沒絲毫辦法。那可是大明皇帝的親軍,軟硬不吃、油鹽不進,打也打不過、買又買不通,隻能忍著。

但漢韓商會的到來,讓越來越多的朝鮮達官貴人看到了希望。這個規模不大、氣派不足、名聲不顯的商鋪,用實際行動向全漢城甚至全朝鮮詮釋了什麼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頭一次來漢江碼頭露麵,掛著漢韓商會旗幟的雙桅海船就來來了整整一船的白糖、甘蔗酒、鹹肉、細布、生絲。不光質高量足價格還低,多一半沒來得及運進商鋪就在碼頭上被買光了。

如果說這些貨物並不屬於緊俏或者禁運商品,除了價格優勢之外也談不上太驚人,那從船艙裡卸下來的三輛四輪馬車和二十箱甲胄就不得不讓人承認一個事實,漢韓商會的王掌櫃確實有點真本事,還得有不小的膽量。

實際上更貴重的貨物還沒露麵呢,漢韓商會的海船靠岸沒幾天,工曹參判黃是就給國王獻上了兩座一人高的自鳴鐘。不光做工精美、結構巧妙,還能演奏朝鮮樂曲,堪稱國寶。

除此之外,最受李琿寵信的金尚宮也收到了一份大禮,包括能戴在手腕上的金表、能清晰映照麵容的鏡子、能讓身體散發出清香的香水、能讓臉龐更白的水粉。最讓金尚宮心動的還是一箱黃燦燦的金幣,抵白銀萬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