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 出其不意(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2426 字 1個月前

“……陛下執意如此,臣遵命就是。隻是士兵們該如何應對高原上的苦寒天氣,還望陛下明示!”見到皇帝開始不講理了,袁可立隻能屈服。可他真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冬季高原作戰,還得虛心請教。

“噯……這就對了嘛。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呃……實際上很簡單,隻需多備駱駝、氈帳、毛氈、羊皮、焦炭、和向導,采取步步為營的戰術,即可破敵。”

這就是洪濤最欣賞袁可立的原因,此人不光有才乾,還能實際發揮出來,而且沒有傳統文人那種恃才傲物的壞毛病,對新鮮事物總是抱著學習態度,並可以放下身段傾聽彆人的見解。

“呃……以駱駝代替馬匹、用氈帳代替軍帳、套上羊皮襖禦寒的辦法臣等也想過,並在計劃中注明了。這焦炭、毛氈和向導又是為何?”

袁可立一邊聽一邊記,時而頷首時而皺眉。有些東西他和參謀們已經想到了,但有幾樣卻不太明白具體用途。

“毛氈用來做靴子,不是普通靴子,是套在鞋外麵的套靴。以多層毛氈用水汽熱蒸,再放入模具中由機器壓實定型。冬季套在鞋外不光可以禦寒,還能踏雪防潮。

焦炭是用來取暖的,它比木炭熱量高,用固體酒精很容易引燃。有鑄鐵爐子當然好,沒有直接挖坑一樣用。氈帳頂上有透氣孔,正適合用焦炭取暖,連煙囪都免了。

向導自然是熟悉當地的牧民,那地方湖泊並不少見,卻多是鹹水,人畜無法飲用,需要有人帶路才能找到水源。

具體人選朕早就備好了,你們也可以去找一找劉敏寬那樣參加過湟中三捷的人,再翻翻當年的案卷,多方尋找有用的地圖。如果水源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一兵一卒也不能出征!”

這時候就要看北宋年間涼州王的本領了,在高原上冬季作戰最主要的隻有兩點,禦寒和飲食。把這兩個關鍵問題解決好,裝備了火槍的明軍怎麼打怎麼贏。

毛氈套鞋取自後世常年生活在大興安嶺的獵戶,他們為了在冬季還能出門狩獵,就想出了用一種叫靰鞡草的植物編織靴子套在鞋外麵防寒、防潮。人參、貂皮、靰鞡草,是清末的東北三寶。

解放後物資豐富了,就有了用毛氈蒸壓成型代替靰鞡草的工藝。兩者性能都差不多,工業化生產的毛氈套鞋比手工編織的靰鞡草套鞋產量大得多。

高原上缺乏樹木,但又需要取暖。牧人們會常年撿拾馬糞、牛糞,晾乾之後攢著冬季當柴火用。外人去了肯定沒時間做這類準備工作,背著木柴和煤炭上高原又太重,所以才有冬季無法上高原作戰的說法。

可是隨著科技發展,又輕又熱量高的焦炭出現了。這玩意除了煉鐵還是非常好的燃料,熱值比木炭高多了,隻要注意彆煤氣中毒就可以很好解決取暖問題。

另一個製約大軍進入高原的因素就是水源,去過青海旅遊的人都應該有印象,那片大地上並不缺水,分布著大大小小很多湖泊。可大多數都不能直接飲用,包括遼闊的青海湖在內,全是鹹水。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