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並不需要內閣大學士幫忙管理國家,留著他們隻是為了安撫朝臣。翁正春這樣不乾政不涉政的最合心意,必須留著占位置,直到乾不動為止。
“……陛下要再抄錄一套《永樂大典》?”可能確實有點老邁了,翁正春居然沒聽清,又問了一遍。
“不見得非要抄錄,朕隻是想知道抄錄所需人手,再與刊印比一比哪種方式更合算。”生怕老頭再聽不清,洪濤把聲音提高了不少。
“世宗肅皇帝曾下旨抄錄《永樂大典》,張居正挑選了一百多名儒生,每人每日隻準抄錄三頁,耗時六年。如今正本保存在皇史宬,副本收藏在文淵閣,全都安然無恙,不知陛下為何要再行抄錄?”
翁正春並不是耳朵背了,而是不太敢確定皇帝的意圖,想再確定一遍。《永樂大典》是鴻篇巨著,抄錄起來耗時耗力,又沒幾個人能看,有一正一副兩套備用足矣,如無必要他是不讚成再抄錄一套的。
“六年?這也太長了吧……平頭,你幫朕算算,讓道經廠用活字排版需要多少時間?”洪濤並沒回答翁正春的問題,皺著眉手指敲著桌子好半天才開口。
“……萬歲爺,如果讓道經廠全力施為大概也得兩年有餘,不能確保字字無差。”平頭哥聞言上前兩步,趴在桌子上開始了筆算,不一會兒便得出了結論。
“要是再從《半月談》和《商報》抽調些工匠一起呢?注意,不能影響這兩家報紙的正常發行!”洪濤好像對這個答案不滿意,又提出一個要求。
“……這樣的話,每家抽調20名工匠應該不會有大問題……差不多半年就可以完成!”
平頭哥又開始算,他不光身體比常人寬厚,手指頭也要粗一圈,握鋼筆寫字的樣子很滑稽,就像拿著根毛衣針。不過計算公式用得非常利落,很快就給出了新答案。
“那就這麼辦,每家抽調25人,再加上道經廠全力趕工,務必在半年之內完成排版。再給四個月時間校正,爭取明年底刊印!
翁大學士,朕打算將《永樂大典》刊印出版,不用多,幾套足矣,分彆放到京城、西安、南京、廣州等幾個大城市的藏書館裡,免費供人閱讀。
除了《永樂大典》,以後每年都要把文淵閣裡的藏書刊印幾本,全都放到藏書館裡去,意下如何?”
有了確切的數據,洪濤才把想法全盤托出,以商量的口吻講與翁正春聽。
“……陛下此言當真?”翁正春好像又沒聽清楚,急切間有些激動,老臉開始泛紅,雙手有些顫抖。
“噯,君無戲言!如果翁大學士認為可行,朕馬上下旨撥內帑在幾個城市建立藏書館。”洪濤臉一板假裝生氣,沉聲又重複了一遍。
“……撲通……臣替天下萬萬學子謝過陛下感慨之舉,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翁正春雙腿一軟從椅子上出溜下來,雙臂張開,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