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3 聲北擊南(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2435 字 1個月前

尤其到了春夏季節,昆侖山上融化的雪水彙集成河,依舊滋養著大地,可以耕種放牧,也有人居住生活。

過了樓蘭就是若羌,明代稱為婼羌,是古代羌族的後裔,歸屬葉爾羌汗國。從若羌再向西就比較好走了,每隔1、2百裡都會有一片比較大的綠洲。

比如尼壤(民豐)、於闐(和田+於田)、葉城等,可提供足夠的水源和糧草。東晉的法顯法師就通過這條路抵達天竺等國取經,比玄奘法師早了300年。

它的優點是抵達葉爾羌城的距離最短,沿路有補給。缺點也是補給,沿途的綠洲,尤其是陽關到若羌這一段都很小,無法為大軍提供足夠的水源和糧食,必須分兵一批一批過。

在北路與南路之間還有一條中路,從瓜州北上哈密,再西進吐魯番。剩下的與北路一樣,這才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道路。

它的好處是……沒有!玄奘法師在唐朝選擇此路線是因為羅布泊還沒有完全荒漠化,其中分布著不少部落生活。而他的隨行人員又不多,可以一邊走一邊獲得補給,比北道近、比南道容易。

1000年過去了,日轉星移、滄海桑田,羅布泊及其周邊地區荒漠化嚴重,再教條的認為唐僧都能過去,我也能過去,就很不明智了。

但古人又說了,兵者詭道也,越是看上去不太可能的事兒,在打仗的時候就越容易發生。雙方將領都在尋找對方的弱點,何謂弱點呢,疏忽之處也。此時中路這個看上去最差的選擇,反倒成為了雙方最關注的重點。

為了給對方加深明軍要走中道的印象,孫承宗故意讓薑弼的前軍在瓜州停步,根本不往陽關和玉門關去,原地休整建城,忙忙碌碌,做出一副要以瓜州為後勤基地,攢足了糧草北上哈密的架勢。

此時就算把吐魯番汗的親信叫過來,讓他在瓜州隨便看,也必然得出同樣的結論。

因為明軍真在建城,規格還很高,能用石頭絕不用夯土,簡直就是不惜血本。而且一隊隊馬車連綿不絕,源源不斷的向這裡運送著糧草和建築材料,擺明了還會聚集更多軍隊。

但不管建城規模多大、軍隊集結多少,北上哈密的戰役絕不會先打響,這一切大動作都是在為另一支軍隊打掩護,把葉爾羌汗國的注意力全引到北線來,然後造成南線空虛。

等到真正的禦駕率領著明軍從高原直撲而下,一舉拿下若羌城時,雲集在吐魯番、哈密一線的葉爾羌軍隊想回援也來不及了。

大自然是公平的,漢人無法穿越的荒漠戈壁,其它民族同樣忌憚。明軍需要一波波通過的小綠洲,葉爾羌軍隊也得照辦。

等他們慢慢跑回去,估計皇帝的大軍已經把南疆幾座主要城市和綠洲都占據了,吃飽喝足正坐等著葉爾羌主力來送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