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前衝鋒的葉爾羌騎兵則在彈雨的衝擊下喪失了隊形、數量、衝擊力和統一指揮,越來越多的選擇了調轉馬頭撤退,身後扔下了大量受傷的同伴。
其實衝在前麵的騎士們有很多並沒被彈丸直接命中,也躲過了後麵衝鋒的馬蹄踩踏。但隨後而來的不是幸運,依舊是死亡,被一根根鋼刺捅死,就像是草原上的土撥鼠。
第二波進攻?不會有了,就算敵人指揮官的神經堅韌無比,麵對巨大的傷亡和渺茫的機會熟視無睹,也沒時間進行組織了。
野戰炮很快就會進行驅散射擊,葉爾羌軍隊顯然不清楚大明陸軍的火炮能打多遠,這會讓他們付出慘痛的代價做為學費。
“王承恩,把朕的長槍拿來!金鎖,你來當參判,賭一件戰利品。”
當洪濤最後一個綁著繩索從吊籃裡放到地麵,立刻跑到了不遠處的馬車頂旁,接過王承恩遞來的長槍,爬上車頂邊試瞄邊催促開車。
做為皇帝和元帥,他很自覺的接受了總參謀部和朝臣們的建議,不在戰場上以身犯險,也不輕易涉足第一線。
但為了能過癮,他讓機械廠特製了幾支步槍。口徑更大、槍管更長、裝藥量更多、做工更精密、射擊距離更遠也更準。
隻要眼神夠好、槍法夠好、身體夠強壯,使用這些步槍可以在600米外保持和普通步槍射擊200米標靶的相同命中率。
可惜他並不完全具備這些前提條件,所以命中率低的可以忽略不計。但俗話說得好,越菜越愛玩。
隻要有機會,他都會積極參與到作戰當中去,並在王承恩和勇士營護衛們的一聲聲叫好中逐漸迷失,樂此不疲。
正麵交戰二十分鐘,圍殲戰打了一個多時辰。當最後一支追擊的八旗軍將戰利品堆滿馬背歸來時,戰場已經被陸軍打掃得差不多了。
“陛下,正麵戰場再有半個時辰左右可以清點完畢,統計逃走敵人數量可能需要兩個時辰。”
第33衛的指揮使叫袁大頭,出身於海戶司,排名一零一,1616年進入陸軍服役,任東北都司第一衛試百戶,1618年升任千戶。幾乎參加了陸軍的所有戰役,去年陸軍擴編時累功進遷33衛指揮使,授廣威將軍銜。
做為一名從軍六載,由低層一點點升上來的高級將領,袁大頭最大的優點就是平凡。既沒突出優點也沒明顯缺點,做事和做人都一板一眼,像本兒行走的陸軍教材。
“我軍的傷亡情況有了嗎?”
洪濤對袁大頭本人不是很欣賞,也是因為一板一眼,缺乏變通。但對他的工作非常肯定,並認為大多數將領甚至官員都應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