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洪濤提前想到了這一層,否則還真有可能出問題。在場的軍官們雖然隻有一個出言詢問,但眼神裡同樣包含著不解的數量可不少。
陸軍第33衛來自安南特區,在那裡實施的政策就是同化,而且很強硬。軍官們自然而然的認為本該如此,不理解換個地方為什麼就截然不同,難道說皇帝又要改主意了?
“辦事情不能光追求結果,還要考慮可行性。目前帝國鋪的攤子有點大,安南、呂宋、內蒙古,還有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都麵臨著同樣的問題,也都需要大量地方官吏。
朕又不是神仙,手裡暫時拿不出這麼多人力,必須要劃出優先級。另外這裡的情況也比較特殊,宗教勢力非常強大,同化起來會非常艱難。
可帝國又急需打通西域的商路,所以同化工作要先緩一緩,拖上幾年,等呂宋和安南那邊有了成效、積累了大量經驗、培養出了大量官吏,再回過頭來解決西域不遲。”
關於政策方麵,尤其是國家大計,軍隊本沒有過問權,命令怎麼下就怎麼執行。但洪濤比較喜歡讓執行者明白一部分原理和用意,這樣在執行過程中更方便靈活運用。
另外這批年輕軍官不僅僅是軍人,他們隻是先被安排在軍中曆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很多都會轉成地方官員。讓他們多理解一些政策執行方麵的細節,也算是提前職業培訓。
有關西域地區的同化問題,洪濤自始至終也沒打算放棄,甚至更重視。與呂宋的基督徒、安南和內蒙古的佛教徒相比,這裡的穆斯林會更虔誠、更不容易改變。
所以洪濤打算分幾步走,先不提出同化主張,儘可能不引起當地信眾的抵觸,更多利用本地人來參與管理,用最快速度恢複穩定。
有了相對通常的商路,下一步就可以鼓勵內地商人大量西進了。他們不光能帶來商品和稅收,還會將文化和生活習慣不由自主的一起帶過來。
然後本地人就會陷入選擇困難,是繼續受窮但很虔誠還是接受改變致富?隻要控製好當地政府,不讓其采取限製措施,肯定會有一部分本地人選擇和嘗試改變。
當這部分人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同化就有了實施的土壤和基本盤。用比較隱晦的手段,給與這些人以足夠的支持,文化和宗教之間的對抗就會從本地人與大明帝國之間降級為民間層麵。
這時朝廷就成了雙方的仲裁者,怎麼吹黑哨拉偏手洪濤還是比較在行的。
隻要將這種狀態保持下去,在期間不斷進行小規模、多批次的移民。過上五年、十年,等基本盤足夠大時,隨便找個借口,朝廷就可以撕下偽裝,一邊頒布新法令、一邊加大駐軍規模、一邊大規模移民了。
到時候誰再想反抗為時晚矣。既沒有天時地利,也不再占據絕對的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