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趕緊看,大體計劃今天就要成型。奧雅妮總理正在皇後寢宮,細節回去之後再慢慢弄!”
這次洪濤沒開恩,斬釘截鐵的回絕了。然後提出了進一步要求,不光作戰計劃得馬上出,貸款也得在今天完成。
真正能手握實權的皇帝辦事就是這麼利落,坐言立行,容不得半點拖延。當然了,如果做錯了也同樣利落,誰也怪不著。
不過這次洪濤覺得自己的決定不會錯,根據嘛……不是來自於後世的記憶,而是朱海鷗正在翻看的兩份文件。
那上麵詳細描述了沙廉港和附近幾個城市的詳情,包括城市大小、城牆結構、守軍數量、交通狀況,甚至包括了河麵寬度、漲潮和落潮時的深度,以及下緬甸地區的政局和經濟狀況的推算。
有了這些資料的輔助,不敢說如身臨其境也能完全滿足製定作戰計劃所需。如果西征葉爾羌汗國時有這種級彆的情報參考,過程會順利很多,結果也會完美很多。
可惜啊,統計司上上下下目前隻出了王大頭和金圭這麼兩個情報天才,即便把遠在歐洲的劉時敏算上,也達不到全方位覆蓋的效果。剩下的不能說都是廢物,也全是讓乾啥乾啥,缺乏自主性的人形機器。
沒錯,這份詳儘的資料又是統計司南洋分部提供的。自打促成了大明帝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合作,大頭怪已經不滿足於在南洋裡打轉了,而是先一步把觸角伸向了西洋,沙廉港就是他的第一個落腳點。
為啥選擇了沙廉港呢?說起來也是巧合,王大頭與葡萄牙海商混得很熟,甚至在其中發展了一些外圍情報員,通過互利互惠的方式展開情報收集工作。
早在16世紀,葡萄牙人就抵達了孟加拉灣北部,在吉大港設立了居住區和商館,進而向周邊輻射。當時統治吉大港的是阿拉乾王國。後世的若開邦和皎漂港,就在阿拉乾王國領地內。
背靠著若開山脈,麵臨孟加拉灣,領地狹長,缺乏發展農業的條件,卻很適合搞海上貿易。阿拉乾人也確實是這麼乾的,很早以前就熱衷航海,並以海上實力著稱於孟加拉灣沿岸。
但是隨著歐洲大帆船的到來,依舊使用槳帆船的阿拉乾人沒少吃虧。好在仗著數量優勢沒有讓葡萄牙海商們占到大便宜,雙方處於一種既合作又防備的狀態。
到了16世紀末,位於下緬甸的勃固和東籲兩個王國陷入了亂戰。阿拉乾國王一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馬上聯係了葡萄牙人,要去搶占南部的沙廉港。
葡萄牙人自然願意在東印度海域多一個說話能算數的補給港,談好條件之後立刻答應了下來。
由個叫菲利普的船長領頭,糾集了200多名葡萄牙冒險者,在阿拉乾王國艦隊的配合下進行了突襲,並很容易占據了沙廉港,成為第一任沙廉總督,隸屬於阿拉乾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