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做有用嗎?目前看來效果很不錯,無論軍權還是政權都牢牢的抓在手裡,沒有誰或者誰們有一點點篡奪的可能性。
實際上洪濤也不是這種模式的發明者,他又在借鑒,這次的被借鑒者姓蔣,曾經也當過校長。
在他掌權的那些年裡,對政務和經濟的控製力要弱一些,但對軍權的把控從始至終都很穩,原因就在於曾經的學生們。
洪濤在他的基礎之上,又把這座僅對皇帝本人負責的學院給加強了下,不光能向軍隊輸出大量軍官,還可以向各級政府輸出大量文官,充分彌補了蔣校長軍政不能一把抓,總是瘸條腿的短板。
抵達馬尼拉港之後,雖然人沒離開過城區,甚至沒離開過這座由西班牙人建造、現在做為布政使、都指揮使共用的堡壘。
卻能通過顧問處散布在各地的辦事員和在當地任職的學生們,從很多角度充分了解軍事、政務、經濟、民生情況,還包括很多具體數字。
總體上講,呂宋特區經過20年的治理,成績還是有目共睹的。最大的成就是比較徹底的解決了原住民各族之間、原住民與新移民之間的融合問題。
現在呂宋島全境已經不存在明著反對大明占領和口服心不服陽奉陰違的族群了,他們要不被抹殺在高山密林之間,要不選擇和各族混居,說漢語、寫漢字、讓孩子上新學、與新移民通婚。
在政策的高壓和經濟的誘惑之下,大部分原住民和新移民還是能明白何去何從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人的習慣也會慢慢改變。
尤其是從小就接受了新學教育的年輕人,對民族之類的概念越來越淡漠。估計再過二十年,大部分人就不知道原本的民族甚至家鄉了,更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
兩代人、四五十年,就可以從根上抹除一個族群的大部分痕跡,乾淨得彷佛世間從來就沒存在過。
當然了,想做到這一步也是要付出不少代價的。首先就是人口,雖然沒仔細統計過,但海軍參謀部做過大致估算,僅呂宋島在剛被占領的十年間差不多就減少了15萬人口,幾乎是島上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
其次是財力,20年間朝廷向呂宋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雖然有八成是通過民間經濟手段間接投入的。但像修建道路、灌溉係統、學校和醫館隻能從國庫裡掏錢,沒有商人會涉足。
最後就是時間,20年啊,幾乎就是一代人。能有幾個皇帝會舍得用一代人的時間,緩慢又堅定的進行徹底民族融合。就算想,能不能活那麼久、能不能掌控那麼久的絕對權力也是很現實的大問題。
唯有洪濤有能力投入、舍得投入,且自始至終認為值得投入。用20年……乃至40年時間,把一個島或者一片地區的文化徹底抹除,隻留下漢文化一家,對將來的統治至關重要。
不管以後的人怎麼折騰,哪怕是大打出手分裂成幾個國家,仍舊屬於內戰。不光漢人會這麼想,被同化的族群也會這麼認為,而且是天經地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