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海岸線很平緩,兩條入海的河流也不算大,落潮時安全吃水線不足5米。廣州級武裝貨船如果輕載的話勉強能在張潮時進來,然後就得在港區或者河口內坐灘,等待第二天再次張潮時才能移動。
海軍參謀部在設計班達齊亞作戰計劃時,確實也有過讓武裝貨船入港的打算。但那是C計劃,屬於迫不得已時的無奈之舉,但凡不是情況十分緊急都不會采用。
班達齊亞城與巴達維亞、馬尼拉等大港口不太一樣,它的城市並不緊靠著港口和河流,中間還有5裡左右的距離。
率先登陸的陸戰衛這次沒等著米南加保人打頭陣,一邊登陸一邊向內陸挺進,在離城2裡左右遇到了出城迎敵的亞齊軍隊,數量也就一千上下。
過程嘛,沒啥過程,陸戰衛都沒列陣,隻把行軍隊形稍微變了變,隔著200米幾輪自由射擊就讓對麵的敵人潰不成軍,扔下一地的屍體和傷員,用幾倍的速度跑了回去。
不過熱武器之間的交戰結果比熱武器與冷兵器作戰更殘酷,無論一方的熱武器多先進,隻要對方也正常發射了就難免造成一定的傷亡。
亞齊人的火槍裝填慢、準頭不靈,但殺傷距離並不太短,數量也不少。百十支火槍一頓射擊,在間隔超過150米的距離上,仍舊給陸戰衛造成了個位數的傷亡。
然後陸戰衛軍官就收起了輕視之心,不再追著屁股忙於進攻,而是先向兩翼擴展,等待後續的炮兵趕上來再說。
接下來的戰況就是炮兵先發言了,在距離一公裡左右對有可能造成威脅的目標發射最少兩輪,然後步兵才開始接近。
也不再排著整齊的隊伍,而是拉開散兵線,把排槍改成了自由射擊,隻要發現有威脅的目標,哪怕是疑似也不用等待軍官命令,直截了當的先打了再說。
再然後才是荷蘭人指揮著米南加保人舉著盾牌和短矛衝鋒,至於說他們殺的是不是亞齊士兵就不管了,反正陸戰衛隻負責攻破城門,並把這座不算太大的城市儘可能包圍住,出來一個抓一個,出來兩個抓一雙。
“陛下乃仁君,女真、蒙古也不曾多殺,還賜予他們侯爵,為何要在此處縱兵屠城?”
除了運送士兵登陸的武裝貨船和負責炮擊的戰艦之外,旗艦連同護衛戰艦始終沒有靠近港口,甚至沒有降帆,就在港口外麵回來遊弋。
除了剛開始的槍炮對射,待在旗艦上既聽不見雙方士兵的殺聲震天,也看不見戰場上的慘狀連連,更沒有烈焰滾滾。但甲板上的大臣們全都不傻,知道米南加保人與亞齊人有仇,把他們放進城去又不加轄製會是什麼結果。
然後教育部尚書馬保國就被一眾同僚忽悠著來進諫了,試圖提醒或者勸說皇帝彆壞了名聲,繼續保持以仁治天下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