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艦隊在恩鳥港休整了五天,第六天又揚帆起航,分為前鋒和主力兩支分艦隊,向西殺奔了好望角海域。
四天前,不到兩千科薩騎兵在陸戰衛百戶的帶領下,攜帶四門野戰炮由陸路前往了桌灣,預計在第11天抵達。
洪濤率領的艦隊即便是頂風,四天時間也能走完600公裡航程。艦隊和騎兵相差的三天,就是計劃中進行海戰的時間。
“燕不死,這兩年在恩鳥港駐守苦不苦?”
除了洪濤帶來的12艘秦級戰艦,原本駐紮在恩鳥港的2艘秦級和1艘廣州級武裝貨船也加入了救援艦隊,其指揮官是印度洋艦隊的正三品昭勇將軍。
縱觀海軍各艦隊,以正三品勳銜任艦長的不能說沒有,也算得上鳳毛麟角。從建立海軍開始就服役,二十多年來頂多也就熬到四品左右,靠資曆升勳銜是非常慢的。
燕不死確實是第一批參加海軍的海戶司畢業生,但他沒參加過任何一次大戰,比如馬尼拉、沙廉港等,甚至不曾跟隨皇帝首航過好望角。
仍舊仕途通順的原因隻有一個,兢兢業業在海運都司服役了二十多年。從領航員做起,到大副再到艦長,最終混到了海運都司都指揮同知。
指揮著運輸船隊跑遍了從錦州鬆山港到恩鳥港的所有港口,為海軍、陸軍、戶部、皇室和災民運輸過無數噸補給、糧食、人員、設備,從未出過紕漏。
陸軍、海軍將領隻要遇上戰事,隻要不犯傻早晚都有出頭之日,唯獨他和海運都司的官兵們始終在幕後,勞動強度和危險並不比前線低多少,立功和出名的機會卻低的可憐。
這倒也不是總參謀部歧視海運都司,主要是這個部門的官兵來曆比較特殊。自打有了預備役都司,海軍的兵源就有了保障。
但並不是每個報名想參加海軍的新兵都能通過考核獲得機會,被刷下來的新兵該怎麼安排呢?他們好歹也經曆過一年多的訓練,隻是因為某種技能不達標才無法加入海軍,直接放棄有點可惜。
於是海運都司就成了安排落選海軍新兵的重要途徑,他們可以在這裡繼續實現接觸大船和大海的夢想,同時強化自身能力彌補不足,然後在每年都有的考核中再次證明自己,獲得加入海軍的機會。
除此之外,每年還有一批退役的老海軍不想離開大海和大船,自願加入海運都司繼續發揮餘熱。
一堆老頭領著一群小夥子子就是海運都司的現狀,但凡個人能力足夠的新兵,即便到了這裡,過不了兩三年也會通過海軍考核遠走高飛。剩下的不能說是殘次品吧,反正距離正式海軍都差一些。
這樣的部門本來就缺乏競爭條件,乾的還都是後勤的活兒,被人忽視和默默無聞也很順理成章。
像燕不死這樣根紅苗正的海軍軍官,當初是服從命令從海軍裡被抽調過來搭建海運都司骨架的,服役了這麼多年,在海運都司正常運轉之後全陸陸續續想辦法調回了海軍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