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擔心丟失目標,敵人正在建港,有大批人員和物資上岸,輕易不會放棄離開。假如他們真的要跑,也要堵住向北的航線,逼著他們向南轉向。
但朕有個要求,不管在何種情況之下也不許超過南緯45度。敵人可以不殲滅,但命令不許違抗,誰不遵守今後就不用在海軍裡任職了。好了,散會,回到各艦去把命令給屬下解釋清楚,務必做到上下一心。”
洪濤瞥了那張年輕的臉一眼,伸手把他從身前扒拉開,麵向所有軍官開始了戰前準備。與以往不同,這次的準備會基本沒怎麼講作戰方式,而是說了很多輔助和自保方法,還不做過多解釋。
可命令就是命令,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現在直接是大元帥下令,有多少疑問也得先放在肚子裡,然後按照命令馬上執行。
很多人一說起好望角,總覺得是非洲的最南端。實則不然,真正的最南端在好望角以東150多公裡的厄加勒斯角。
好望角位於非洲的西南端,是個非常狹長的岬角,向南深深探入了大海,如同一支臂膀護衛著福爾斯灣。開普敦城就建在這條胳膊根上,還有形狀奇特的桌山。
歐洲水手習慣稱之為好運角,倒不是能帶來什麼好運,隻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因為它最開始的名字不叫好望角,也不叫好運角,而是風暴角,聽名字就不是啥善茬兒。
這裡常年西風呼嘯、巨浪滔天,用無風三尺浪來形容已經不太夠了,應該改成無風三米浪。
在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時風浪最大,從7月到10月幾乎就沒有消停的時候,海麵上總是像開鍋了一般,動輒七八米巨浪,時不時還有十多米高的。
在後世十幾萬噸的大船途徑此處也怕趕上如此狂風巨浪,通常得到天氣預報預警都會先進港避避。在風帆航海的時代,彆說沒有準確的天氣預報和通訊手段,就算有,帆船也無法通過如此的海況,趕上就是九死一生。
而到了北半球的冬季,風暴角的脾氣稍微好一些,西風該刮還是刮,但風力會減弱,海浪該起還是起,通常不會超過4米。
這幾個月才是繞過好望角最佳的窗口期,隻要熟悉航道,運氣又不是特彆差,幾十噸的單桅小帆船照樣可以安全通過。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三點。洋流、大氣和地貌。
溫暖的莫桑比克暖流會從非洲東海岸繞過南端抵達好望角海域,在這裡正好迎頭撞上了從南極北上的本格拉洋流。
忽冷忽熱愛感冒,大自然也一樣,一冷一熱兩股洋流攪合在一起,激烈的能量交換不光影響了海水,還讓氣候發生了局部變化,加劇了風力。
而在南緯40度上,除了南美洲的小尾巴和澳洲的塔島,環球一圈幾乎全是海洋。地球的自轉對陸地沒什麼影響,對海洋的影響更大,從而造就了西風帶海浪無遮無擋的儘情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