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白金漢公爵對選擇地點的意見,蘇佩羅伯爵半個字都不想聽。這位英國海戰大臣的名聲在全歐洲貴族圈子裡都傳揚遍了,自己可以尊重他的公爵頭銜,卻不會把他當做合格的軍人。
“是的,伯爵閣下的選擇非常準確!如果敵人的艦隊選擇遠離好運角航行,會遭遇強烈的西風和海浪,以他們船隻的噸位很難通過。
如果選擇近岸航行,那就是悲劇的開始。夜間和淩晨的濃霧會讓瞭望手毫無作用,高高的殺人浪會將任何東西推向岸邊的礁石,在上麵撞成粉身碎骨。
我本人倒是很希望看到他們的船隻安全抵達這裡,主要是那些帆具很奇特也很奏效,行駛起來應該要更快一些。”
不等維利爾斯表態,英國艦隊的指揮官羅伯特.布萊克中校先說話了。他看上去比蘇佩羅伯爵年歲要小一些,栗色的頭發被海風吹得倒向了一側,看上去有點滑稽。
“在恩鳥港附近我見過那三艘船的樣子,它們的體型過於消瘦,無法裝載太多水手和士兵,好像隻有一層火炮甲板。這種船如果放在平靜的地中海確實不錯,可到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就會很麻煩。
低矮的乾舷會讓炮門受到海浪影響無法全部打開,喪失掉本來就不充足的火力。一旦開始接舷戰,又會遭到居高臨下的射擊而無法還手。
我真搞不懂明帝國海軍為什麼要造這樣的船型,當做快速巡洋艦明顯有些大了,當做主力戰艦又有些單薄,當做武裝商船還不能運載太多貨物,除了航速快一些好像找不到任何優點。”
一說起船隻,蘇佩羅伯爵的談興終於被勾了起來,開始從各個方麵點評隻在望遠鏡中遠遠見過的明帝國海軍船隻,總體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大航海時代裡,風帆戰艦的船型總體上是向大型和堅固發展的。隻有這樣設計才能裝更多火炮,用來彌補命中率的不足。
而明帝國設計出來的戰艦完全違背了歐洲各國的認知,在他們眼中就是既不中用也不中看的純廢物,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
“可是荷蘭人的劫掠船數量很多,如果他們選擇幫助明帝國,我們兩國的商船在亞洲海域依舊很艱難。就是不知道葡萄牙人會不會誠心誠意的站在我們這邊,有了他們的幫助情況會大有好轉。”
維利爾斯雖然是海戰大臣,卻對艦船沒什麼了解,他最關心的是英國私掠船和商船能不能深入亞洲腹地占據更多的貿易份額。
在這方麵心裡確實沒底,與歐洲比起來亞洲的情況很複雜。既有像阿拉伯那樣的傳統航海強國,又有這些年新崛起的明帝國,還有實力更強的荷蘭人。
而西班牙的海上重心遠在新大陸,短時間內不可能抽調太多戰艦到亞洲護航,光靠英國一家有點獨力難支。要是能把葡萄牙人也爭取過來,局麵就會大大的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