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鬆森號的薩爾瓦多我很熟悉,他不會被幾艘商船迷惑。這就很清楚了,肯定發現了敵人,且數量不少。傳令,讓岸上的水手馬上登艦!通知布萊克中校,請他率領艦隊走島北側掩護側翼,我們從島南側出海灣。”
蘇佩羅伯爵並沒有等待進一步核實,而是根據自己對屬下的了解馬上做出了決斷。隨著命令的下達,各艦很快就敲響了警鐘,正在岸邊乾活或者休息的水手馬上就近尋找小艇,奮力向各自的大船劃去。
此時就能看出正規軍和雜牌軍的區彆了,西班牙水手和軍人都在按照命令行事,而英格蘭私掠船隊的水手們卻還在東張西望不知所措,更有一些已經喝醉了的正躺在沙灘上呼呼大睡。
一個半小時之後,近四十艘大大小小的艦船才緩緩排成兩列縱隊,順著羅本島的南北兩側水道向外海駛去。被留在岸邊繼續修建碼頭的工匠和陸軍士兵,全望著越來越小的帆影在胸口劃著十字。
為啥從接到警報到列隊出航需要這麼久呢?沒辦法,這就是風帆時代海軍的節奏。一旦船隻選擇了徹底降帆落錨,在短時間內不管如何紀律嚴明也是開不走的。
光起錨就要幾十人輪班轉著絞盤吭哧十幾二十分鐘,再等著水手歸位,解開帆具,拉緊索具,能在一個小時左右列隊出航的已經算很訓練有素了。
實際上到了後世也一樣,大型船舶包括軍艦,從冷車到啟動再到出航,最短也得一個小時左右,長了就得好幾個小時。
所以在戰時或者作戰期間,參戰的艦船通常都不徹底停泊,總保持著預備狀態,這樣就算遇到突襲也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出航。
蘇佩羅伯爵倒不是疏忽大意了,而是根本沒料到明帝國的援軍來這麼快。按照葡萄牙人和英國人提供的信息,明帝國距離恩鳥港最近的艦隊也在8300多公裡以外的科倫坡。
從對恩鳥港發動突襲開始算,至今才不到50天,明帝國的援軍再怎麼快也不可能在60天內抵達。
即便這樣,他仍舊安排了八艘快速帆船日夜不停的在海灣以外巡視,最遠的幾乎到了好運角海域。隻要發現陌生船隻衝過了驚濤駭浪,馬上回來報信也能爭取到2個小時以上的準備時間。
這次蘇佩羅伯爵失算了,不用在外巡視的亞鬆森號回來報告,桅杆上的瞭望手就在望遠鏡裡看到了敵情。西北方有十艘左右,正北方有六艘左右,距離5公裡,隻掛了半帆,很悠閒的樣子,根本不像是來打仗的。
“就是它們,明帝國海軍!掛戰鬥旗,升滿帆,航向正西!告訴布萊克中校,讓他率領艦隊向正北,繞過敵人占據上風。”
不過當伯爵也在望遠鏡裡看到不明身份船隻的樣子之後,馬上就認出了來曆,與在恩鳥港外看到的三艘船中的兩艘一模一樣。
很顯然明帝國的援軍到了,並且不打算息事寧人,而是順著海岸線一路向西找尋而來。現在的局麵很明顯,明帝國艦隊特意繞到北邊,就是要把英西聯合艦隊的歸路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