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朝的儒家學者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故意省略了這一步驟,用熟讀四書五經代替格物探索,認為隻要把這幾本上千年前的書背得滾瓜爛熟,再加上一些解釋就完成了修身的步驟,接下來可以去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就像是拿著解放前的地圖帶團到二十一世紀的京城旅遊,一進五環路、看到立交橋就迷路了,僥幸走出來屬於運氣,沒走出來才算正常。
“……殿下可有解決之法?”這次李贄沉默的時間更長了,臉上的表情不斷變換,一會兒眉頭緊鎖一會兒又長籲短歎,久久才把目光重新投射到太子臉上,似有期待,但含量不多。
“重視孝道、儒學並不是壞事,過於重視一家之言才是麻煩,過之尤不及。本宮讀書不多,隻有一些淺顯的理解,談不上解決之法,說與老先生聽聽權當拋磚引玉。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世間無孝子,能認識到孝的根本含義足矣。廢除科考,不再把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高中天下知當做人生的奮鬥目標,回歸儒學真正理念,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始做。”
辦法當然是有,洪濤也願意說,啥大逆不道,自己是太子,對方隻是個離職官員,就算高喊打倒萬曆皇帝他也沒地方告去。
隻是此話一出怕是就要有人倒黴了,古代文人確實有諸多缺點,但和後世的所謂文人比起來還是能找出一些優點的。
比如說對知識的渴求,對思維獨立的堅持,對精神家園的潔癖。說白了吧,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還沒被打斷脊梁骨,殘存著不少勇氣,敢於為了維護信奉的道理去抗爭。
“殿下意欲何為!”果然,李贄聽了太子的回答老眼立馬不再昏花,胡子恨不得根根立起,呼吸明顯有些急促,雙手按著桌麵像是要暴起傷人。
“老先生的肺和氣管怕是有些問題,本宮會讓太醫過來診治。目前本宮什麼也改變不了,隻能做些準備工作,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彆急,留下大好性命等著看,隻有活得足夠久才能看得足夠多。”
想乾什麼?說來話長,怕是也沒幾個人能聽懂。今天說得已經足夠多、夠痛快,過足了教育人的癮。二十年都忍下來了,再忍幾年不算事兒。至於說彆人忍得住忍不住,隻能看造化了。
“去給本宮找幾本李贄的書回來,小心點,彆引人注意!”剛剛離開四夷館,洪濤就把王安叫到身邊小聲叮囑著。
通過剛剛一番辯論,李贄應該算個意外收獲,至少在品行方麵說得過去。但到底算不算驚喜還得再深入了解下,最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讀他寫的書,從中體會思路。可惜李贄的書已經被列為禁書了,不能明目張膽的四處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