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減宗室待遇,改變世襲罔替製度,這件事應該算景陽元年裡的一場巨震了,不光在朝廷裡引發了大爭論,各省、府、州、縣官員也紛紛加入其中,奏本、題本如同雪片般的飛向了京城。
部分官員高度讚揚了皇帝的英明決定,同時再把宗室之害陳述一遍,從各個角度評價此舉對國家、百姓的好處,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早該這麼乾了。
另一部分官員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先稱讚了皇帝以身作則的勇氣和魄力,再話鋒一轉隱晦的指責某些官員大肆斂財,其行為比宗室更壞,對國家的害處更大。
還有些官員是站在反對立場上的,認為新皇帝剛登基一年就忙著對家裡人下手顯得有些冷血,不利於樹立仁慈寬厚的形象。另外就是擔心由此會逼得藩王們起了二心,內亂頻發。
洪濤一開始並沒搭理這些言論,說唄,反正有內閣頂著呢。他更關注內宮的反應,結果和朝廷比起來太皇太後和兩位皇太後倒是更通情達理些,隻是叮囑不要對宗室太過苛刻,待到國富民強太倉充裕時再把福利漲回去,彆寒了自家人的心。
當然了,也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畢竟在這次消減宗室和皇宮待遇的計劃中是不包含太皇太後和兩位皇太後的。她們自己的利益基本沒受損,而朝廷確實有困難,新皇帝又是登基之後的第一把火,於情於理都不好扯後腿。
但大部分後宮成員對皇帝的新政還是頗有怨言的,小刀子是真割在了她們身上,人總是由奢入儉難,彆說全部費用要減半,就算減十分之一也沒幾個人會樂意。
洪濤對這些意見並不看重,現在後宮裡除了自己的皇後和兩位選侍之外全是萬曆皇帝的嬪妃,對於這些名義上的長輩,除了東宮皇太後和太皇太後真是沒有半點敬意,也不想委曲求全。
理由很簡單,在自己還是皇長子、與生母住在冷冷清清的景陽宮裡時,這些女人沒一個表達過善意,甚至還有人跟著鄭貴妃一起落井下石。
在這個問題上太皇太後和東宮皇太後心裡也很明白,所以一說起消減後宮用度才沒表示出太強烈的反對意見。
估計在她們心目中,自己這個皇帝是在拿太倉空虛當借口報複之前受到的欺辱,人之常情,手段也不算殘酷,與其為了彆人的得失和皇帝硬頂,不如就坡下驢讓皇帝出口氣也就算了。
“傳朕的口諭,昭儀以下不在此列!”但後宮的反應還是給洪濤提了個醒,不能一刀切太武斷,傷害麵太大。
昭儀、婕妤、美人、才人、選侍、淑女等,如果沒能為皇帝生下兒女,日子過得也緊巴巴的,甚至還得靠刺繡做女紅補貼開銷。
如果再把她們的俸祿減半必然怨聲載道,到時候再逼出個好歹來,太皇太後和東宮皇太後肯定會插手乾預,弊大於利。
真正能享受比較高待遇的隻有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九嬪,就算把俸祿全免了依舊不會缺錢花,因為她們每個人後麵都有一些光吃俸祿不用乾活的家人。
比如說鄭貴妃,她的父親鄭成憲從白丁被提到了錦衣衛都督同知,從一品;弟弟鄭國泰是錦衣衛左都督,正一品;侄子鄭養性是錦衣衛都督僉事,正二品。包括八位嬪的家人,最低也補上了錦衣衛千戶銜,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