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 漕運(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551 字 10個月前

在後世裡哪個行業對國家發展重要,哪個行業就會得到大量投資,從業者也相應的更容易掙到錢。古代也一樣,隨著首都北遷,漕運成了不可或缺的行業,肉眼可見的重要了起來。

於是從業者們就開始動心思了,不是琢磨著該如何提高生產力,而是一門心思的想著該怎麼從這個行業裡為自己以及家族牟取更多利益。最好能做到壟斷的程度,那樣一來就能世世代代吃喝不愁了。

想壟斷漕運業,對於當時的漕運從業者而言還是有點難度的。因為在永樂年間,漕運不是僅靠運河一條線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線海運,屬於是兩條腿走路,比例基本是一半一半。

而且玩河運的和玩海運的還不是一撥人,雙方誰也無法完全替代對方。這下就有點麻煩了,想獨霸漕運行業,必須得打斷其中的一條腿。

最先提出用河運代替海運的是戶部尚書鬱新,理由是海運不太安全,時不時會出現翻船事件,對保障京城的糧食安全有很大隱患。

永樂皇帝沒有偏聽偏信,找來工部和漕運總兵問了問,得知此時的運河河道年久失修,水淺王八多,無法承擔漕糧重任,把這個建議給否了。

但做為皇帝必須要全盤考慮得失,海運受氣候水文影響不太穩定也是實情,如果能選擇運河為主要路徑應該也不算壞事,於是下旨修繕運河。

動用了幾十萬勞工,曆時小一年,運河終於算是修好了。為了讓皇帝滿意,力主河運的官員們團結一心、上下合作,一口氣湊了幾千條內河漕船,把400萬擔漕糧安全運抵了通州。

然後大家夥輪流上疏,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河運的好處,再把海運的風險進一步誇大,最終說服了萬曆皇帝取消海運,把向京城運送大宗貨物的擔子全押在了大運河上。

要問這些官員為啥這麼喜歡河運,是不是河運真的比海運有優勢,可以為國家節省運輸成本呢?狗屁,這件事看上去是兩種不同觀念的學術爭論,背後卻藏著許多不可告人的心思,說白了就是利益之爭。

至於說能不能為國家節省運輸成本,誰會在意呢,節省下來的錢誰也拿不到,反倒是多浪費點大家才有可能從中撈到些好處,皆大歡喜!

凡是支持河運的官員,多一半的家都在運河沿線,或者家裡有參與河運的可能,剩下少一半則是接受了遊說,將來有可能也從其中得到好處。

反之,支持海運的官員也是同樣的想法,基本上都和海運環節有勾連,屬於利益共同體。唯一的區彆就是他們失敗了,敗給了另一個利益共同體。

從支持河運、海運的利益共同體上也能看出朝廷裡的派係鬥爭原型,啥東林黨、浙黨、齊黨、閹黨,說白了全是一個個訴求不同的利益共同體,為了自身利益在每個政策上麵都要激烈交鋒。

贏了的受益,輸了的吃虧,僅此而已。國家、民族、百姓、社稷,在他們眼裡僅僅就是鬥爭工具和武器,用得上的時候愛不釋手,用完了馬上扔到一邊,連必要的保養都懶得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