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無波無瀾(1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420 字 10個月前

景陽二年秋,遼東總兵李成梁入京謝恩,入住十王府,得皇帝親臨,激動之餘突發惡疾,昏迷不醒。經太醫院診治,乃年老體衰、舟車勞頓、情緒激動引發腦風,性命暫且無礙,卻不知何時能清醒。

為此皇帝憂心忡忡,多次派遣禦醫前往診治,又從禦藥房拿出上等丹藥調養,幾日後病情稍有好轉,時而清醒時而昏迷。

清醒時,李成梁親寫手書,喚其子孫無論遠近速速進京探望,皇帝特許急遞鋪傳遞。另有朝中幾位與李成梁交好的官員勳貴獲準入內探望,也紛紛寫信給遼東李家道明病情,言下之意怕是時日無多。

除了憂慮國之棟梁的病情,皇帝也沒忘了另一位封疆大吏,雲南巡撫陳用賓。但和李成梁比起來,這位的待遇就要差很多了,在京盤桓了差不多一個月才被宣入宮麵聖。

“朕從內帑撥銀與你帶回雲南,不必急於討伐,多多與當地土邦交好,用你的方式替朕穩住局麵不再惡化,可有把握?”

在聽取了一個多時辰的工作彙報之後,皇帝大筆一揮私人撥款十萬兩。要求很簡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招兵買馬是次要,收買民心是當務之急。

“……八成!自打陛下撤回礦監,當地土邦已然平靜了許多。隻是臣若繼續與之交往,怕是要引來更多彈劾。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讓陛下難以決斷。”

和滿身氣場的李成梁比起來,陳用賓則是個十足的文人。說話細聲細氣、慢條斯理、無棱無角,卻內含深意。他對皇帝給出的指標不算十分理解,但原則上同意,大致上有把握完成又深深的憂慮,有心抱怨還不想明說。

“彈劾是言官份內,你乃禦史,熟知其中奧妙,大可不必太在意。朕雖遠在萬裡之外,也時刻關注愛卿的一舉一動,是忠是奸不由言語,得看結果。”

洪濤沒有太繞圈子,答複很明白:伱的情況我大體知道,以後還會更加關注,到底有錯還是有功,不會光聽禦史言官們瞎嘚嘚,最重要的考核標準不是三年一度的外察,而是實打實的成績。

其實重點已經給出來了,要錢給錢、要政策給政策、要撐腰給撐腰,隻要能讓緬甸邊患不再惡化,雲南大部趨於穩定,彆搞得天怒人怨,即便滿朝文武全彈劾也等於放屁。

反過來講,你就算為官再清廉、公正、憂國憂民,滿朝文武都說好,擺不平雲南土邦和緬甸之間的亂局,隨隨便便一個彈劾就可能成為仕途的終結點。

從皇宮出來,隻隔了五天,陳用賓就帶著隨從離開京城南下。他不太喜歡這位皇帝,主要是從其身上感受不到半點同類的氣息,閉上眼總覺得是在和雕像說話。

但又談不上討厭,能實實在在看清楚雲南問題關鍵,又肯從實際出發,不好大喜功,不急於求成,已經比大多數朝臣高明了,給這樣一位上司乾活很踏實也省心。

巧了,洪濤對這位巡撫也沒啥特彆的感覺,談不上喜歡更談不上討厭。通過兩個小時的交談,大概能感覺到這是位標準的古代文人,內心有堅持有想法,不願隨波逐流,也不願格格不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