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前麵三年的執政算實習期,那從這一年開始就要轉正了。隻是在轉正之前還得通過一次大考,考試項目有兩個,殿試和京察。
明朝的科舉製度分為五個階段,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每個階段都是通關模式,必須取得上一個階段的認可才能去挑戰下一關,最終大BOSS的挑戰時間是每三年一次。
在各地讀書的人經過當地的童生試,獲得童生資格。童生有可能是小孩子,也有可能是大幾十歲的老頭,沒有年齡限製。
童生有資格參加下一級州縣級彆的考試,叫做院試。通過了叫秀才,具備了吃國家福利的資格。
明朝的秀才每年大約可領一兩銀子的夥食補貼、每戶兩個名額免除差役、豢養奴婢的資格和刑事犯罪豁免權,以及見官不跪的特權。
好處還是挺多的,百姓但凡有點條件也願意玩命讀書,就算考不上舉人進士,弄個秀才也能讓家庭負擔輕鬆不少,社會地位遠超普通人。
有了秀才身份之後就能去參加省一級的考試了,叫做鄉試。通過了這一關的叫舉人,福利待遇立馬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俗稱舉人老爺!
為啥叫老爺呢?因為舉人已經具備當官的資格了,屬於階級跳躍,上升到了統治階級圈子裡。即便暫時沒有官身也被圈子接納,具備了更大的舞台。
從舉人再往上就是全國一級的考試,叫做會試。此時舉子們就該收拾行李準備長途跋涉了,因為考試地點隻有一個,首都。
過了一關還不算完,合格者需要再進行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核,通過者才被稱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也就是後世所稱的三甲!
電影電視裡經常有進京趕考的情節,其中不乏窮困潦倒、無錢支付食宿費、病倒在客棧裡無人問津的場麵。
想一想好像也合情合理,古代交通不發達,如果是從廣東、福建、雲南等地進京趕考,順利的話也要走個小半年,沿途又是吃住又是雇船雇車的花費肯定不少,一般百姓家庭確實難以承受。
但彆忘了,進京趕考的全是舉人!不用交稅、不用服勞役、不用納公糧、整天和達官貴人們一起混、保不齊啥時候就會當官的舉人老爺。這種人想弄點差旅費難嗎?都不用張嘴借就有大把人上趕著送。
就算一個有錢人也不認識,同樣不用發愁。各州縣對本地舉人入京趕考都有補貼,距離近的少補點、距離遠的多補點,大體上夠一路花銷的。當然了,您彆大手大腳,連趕路帶旅遊肯定不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