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三年的考驗,洪濤覺得袁可立是個有手段的能臣,也是有堅持的直臣,隻要事關國家存亡大概率會選擇迎難而上。即便反對也要當麵指出,不屑於在背後搞小動作。
想讓這種人為己所用就不能光拿虛幻的大餅忽悠,必須來點實際的硬貨,哪怕有些聳人聽聞也不怕,壓力越大說不定效果越好。
“……何至於此?”啥叫推倒重來,袁可立覺得已經領悟,不用再詳細解釋了。除了極大的震驚之外,還有不少迷惑。
曆史上那麼多朝代,想改革的皇帝大臣此起彼伏。有的是為了臨時補救、有的是為了增強控製力、有的是為了清除異己、也可能為了富國強兵。反正不管為了什麼,沒一個是想自己改自己的。
改革改革,改變彆人、革除彆人才是真諦,拿自己開刀不叫改革叫造反,造整個家族的反,還有滿朝文武的反,大逆不道啊!
就算這樣真的能挽救頹勢、再創輝煌,可大明帝國確實到破爛不堪、大廈將傾的地步了嗎?仔細想想吧,好像有些趨勢,但好像又沒那麼糟糕。
“何至於此?禮卿,此話從你口中說出來,著實讓朕失望。去年太倉已然拿不出足額賑災米糧,隻能由內帑發銀彌補。想為邊軍裝備昂貴的新式火銃和鋼甲,錢從何來?”
如果袁可立在三年前這麼問,洪濤還真回答不上來。有道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登基之後才逐漸想明白萬曆皇帝為啥挖空心思不擇手段的撈錢,不是裝窮是真窮。
明朝的財政製度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一個字,亂!可能是出身問題,在某些方麵具備國人的天賦,比如政治鬥爭手腕高明,殺伐果斷。但在某些方麵又特彆弱,比如經濟。
他設計的財政製度既不合理又難以實施,到處都是大窟窿,縫縫補補熬過了二百多年,一遇到大風浪就再也扛不住了,立馬散架。
先聊聊國庫係統,這可是朝廷的錢袋子,是否飽滿基本等同於國家存亡。
明初的國庫隻有一個,叫做內庫。包括了內承運庫、內供應庫、天財庫、罰臟庫、廣彙庫、廣積庫、廣盈庫、甲字庫、乙字庫、丙字庫、丁字庫、戌字庫,整整十二座大型倉庫。
這些倉庫有的存儲金銀寶鈔,有的堆放盔甲利器,從小到大、從高到低,琳琅滿目應有儘有。連同南京的內庫,一起擔負著朝廷與皇家絕大部分收入與支出。
關鍵詞來了,朝廷與皇家!按照邏輯與人性綜合推理,無論兩方如何默契,總要有一方實際掌握內庫的管理權,於是矛盾就產生了。
當皇帝比較強勢時必然會主導內庫管理權,說白了就是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誰也管不了。而當臣子比較強勢的時候,比如張居正,那皇帝就成受氣包了,想買根大雪糕吃都得提前打報告,否則一文錢也拿不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