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解決大明帝國的財政問題,不管怎麼繞也繞不開官僚集團。換個說法,大明帝國的所有矛盾都和官僚集團有直接且重要關係。
官員是一個國家管理層的骨乾力量,如果這個群體出現了不可逆的故障,想修複的難度非常高。因為這套係統有個自毀裝置,一旦被察覺有危險,很可能就拉著整架飛機自爆了。
洪濤登基第四個年頭了,一直沒有露出真實想法,隻是不停的在周邊試探,一方麵是要迷惑對方,一方麵也是在找趁手的工具。
古人雲,工於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話說得好,沒有金剛鑽彆攬瓷器活。沒有專業且趁手的工具,輕易對整套複雜係統下手,不光修不好故障還可能受其反噬。
洪濤的趁手工具隻有一個,武力!
他在皇宮裡隱忍了二十年,早就看明白也想清楚了一件事,整個朝廷包括士紳集團光靠道理是說不服的,哪怕是玉皇大帝下了聖旨他們也會視而不見。
什麼叫既得利益?皇族、官員、士紳、勳貴就是大明帝國的既得利益集團。誰想改變現狀誰就是要刨他們的祖墳,得到的隻有赤果果的仇恨,沒有半點道理可講。
唯一能讓他們俯首帖耳讓出到手利益的,隻有血淋淋的屠刀。不講任何道理,誰拳頭大誰說了算,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乖乖按照勝利者的意思辦事,敢說半句小怪話立馬砍頭、抄家、滅全族!
但想做到這一點,光靠打著漕兵名義建立起來的水師遠遠不夠,那隻不過是權宜之計。現在條件成熟了,就該進一步擴編。
多弄點武裝太監或者錦衣衛,官員們不會急眼,他們可以通過控製太倉和查賬內庫限製規模。可一旦皇帝把手伸向了軍隊,事情的性質就變了,勢必引發激烈的對抗,誰輸誰贏很難講。
洪濤從來不乾沒有把握的事情,非要乾的話也得準備後路,做好失敗的打算,不會孤注一擲去賭運氣,主要是他的運氣一向不咋拿得出手。
“陛下若要用水師插手海貿,怕是要引來不小的麻煩。”
袁可立還不知道他已經被皇帝當成槍使了,而且是一把隨時都有可能被拋棄的槍。聽完這段綿長且入理的分析,大部分內容是讚同的,隻是想不出來該如何實施。
開海的事情每任皇帝都琢磨過,部分皇帝想實施過,但大多都以失敗告終。原因比較複雜,最主要的還是得不到官紳集團的支持,總不能讓皇帝親自駕船出海吧。
如果這位皇帝能說服朝臣同意開海,那就犯不著讓自己掛著漕運總督的名號偷偷摸摸造船訓練水師了,這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嘛。
“麻煩肯定有,朕無論提出何等要求,朝廷裡也不會是一片讚譽。剛剛不是與你交代過了,隻要把那件事辦的滴水不漏,朕就有把握說服他們。能不能中興國運,朕隻是輔助,禮卿你才是關鍵呐!”
這不話題又繞回來了,洪濤起身離開書案,一邊用沉痛的聲音表達著內心的焦慮,一邊把手拍在了袁可立並不厚實的肩膀上,眼睛裡滿滿的全是期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