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所知甚是繁雜,臣自愧不如。然近些年來北虜固然南侵不斷,卻是疥癬之疾,如今我朝最大的麻煩不是來自北邊,遼東建虜一步步向西緊逼才是心腹大患,不知陛下可有退敵良策?”
有關蒙古諸部的近況以及將來有可能的發展脈絡,六部九卿們聽得就沒有那麼輕鬆了,全都皺著眉、撚著胡須若有所思。
這些資料史書上沒有,朝廷的檔案裡也記載不多,全是根據後世書籍內容總結出來的。除非一直都在關注並仔細研究過蒙古諸部,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有什麼反響。
但也有不太服氣的,覺得皇帝屬於不學無術信口開河,乾脆不去思索繼續抬杠。沈鯉就是其代表,啥東西蒙古諸部、啥兩位大汗六個萬戶,說了半天連最根本的問題都沒涉及,明顯就是避重就輕。
“閣老莫急,剛剛朕已經說了,與大明征戰不斷的有兩個勢力,北虜與建虜。北虜說完了,下麵就是建虜。建州三衛的起源諸位都很清楚,不再贅述。
但為什麼會從朝廷冊封之地變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敵,緣由必須要講清楚。朕以為,這就是好大喜功所帶來的必然後果。
羈縻之法自古有之,成敗參半,不是放在任何地方都管用。大明拖了200多年時間,耗費錢糧無數,還搭上了無數兵將的大好性命,至今為止不光沒有讓建虜順服,反而成了心腹大患。”
說起遼東建州女真,洪濤記憶裡的存貨要比蒙古諸部發展史多的多,也更詳儘。原因隻有一個,此時的建虜就是後世的清朝建立者,想了解大明曆史,不管怎麼繞也繞不開這段,還特彆重要。
從明朝的行政區域上來看,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是最流行的說法。實則不然,除了這十五個省級單位之外,還有好幾個比較特彆的地區。
明朝的版圖雖然看著挺大,但朝廷能直接控製的地區並沒那麼多,比如說奴兒乾都司、烏斯藏都司、朵乾都司。這些地區聽上去和其它省的都司一樣,實際上都是羈縻地區。
當地的民政、財政、人事、軍事權都不在朝廷手裡,隻是象征性的封當地少民首領幾個頭銜,再象征性的朝貢下,名義上就屬於大明版圖了。
另外像陝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萬全都司、大寧都司、遼東都司,也都是沒有民政機構的純粹軍管地區。說白了就是邊境戰區,生產人口不多,軍隊不少,要行政單位也沒有民政可管理。
洪濤為什麼要吐槽羈縻政策呢?隻要看看這幾個軍管地區的現狀就不難得出答案。陝西和山西行都司所管轄的甘肅、陝西、山西北部地區,到萬曆年間隻剩下一半麵積不到。
萬全都司、大寧都司所管轄的河北北部被兀良哈三衛搶的乾乾淨淨,隻剩下遼東都司還在苦苦支撐。如果這也算成功的話,那世界上就沒有失敗的政策了。
更麻煩的還不是政策設計執行失敗,而是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眼下蒙古諸部由於內亂無暇南顧,還能勉強保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