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分餾石油相對來講比較容易,可惜畢懋康才去延長赴任,想得到油料怕是得幾個月之後了,遠水解不了近渴。
其實煤焦油與石油的大致成分也差不了多少,性質更是趨同。最主要的是貨源充足,永定河鐵廠前年就開始用這個東西當平爐的輔助燃料了,用不完,根本用不完。
把這麼好的東西白白燒掉,比吃螃蟹隻吃鉗子還奢侈,不如拿來精煉更高級的原料,除了可以升級化學產業之外,還可以部分代替石油產品。
中國本來就不是產油地,石油儲量有,但埋藏的都比較深,開采難度有點高。僅靠延長地區的自噴石油儲量,不知道能不能滿足將來大規模開采的需求。
與其到時候乾瞪眼,不如提前選個備用方案,弄一套以煤焦油為主的化工體係,就是非常合適的替代辦法。
中國缺石油但不缺煤炭,隻要技術沒問題,用煤焦油來代替石油並不算做夢。二戰時德國就這麼乾過,且效果不錯。
“這些煤焦油裡麵含有水和沙土,在煉化之前必須加以清理,現在仔細看我的動作!”
煤焦油到底是什麼、含什麼,洪濤一個字沒提,上來就是動手乾,從最基礎的工序開始,一步一步做下去完成整個環節。然後再來一遍,不斷重複,直到大部分人把每一個步驟、每一種反應都記住為止。
這種方式根本就不是在培養化學家,而是在培訓技術工人。但有句話說的好,當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有可能會引發量變。
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各行各業普遍缺乏專業人員,又被外界嚴密封鎖,無法獲得相應的石化知識和設備。當時的工人們就是靠這種方式發明了無數種土辦法,保證了石油生產不停滯。
既然曾經有過成功的例子,洪濤就打算試試。雖然時代相差了幾百年,但解放初的全民普遍知識水平好像也不比念過中書房的太監高,再加上太監能做到百分百聽話,好像沒理由不成功。
“好了,這些油的雜質去掉了,但還不能用,裡麵有水。現在朕要教你們如何去掉水分,過程很神奇,想去掉水,先要往裡麵加水!”
洪濤邊說邊做,很快就把小半盆煤焦油過濾完成,細紗上留下了一層黑乎乎的雜質。但清理工作還沒完成,接下來把焦油倒一些在燒杯裡,又倒入一倍左右的清水,口口聲聲說是要去掉水份,很矛盾也很神秘。
燒杯被架在酒精燈上,隻是距離有點遠,中間還隔著一層銅片,緩緩加熱。這時啥都不用做,隻需留意燒杯內焦油的溫度即可,以60度左右為宜。
要問該怎麼確定溫度為60度左右,很簡單啊,用水銀溫度計。那明朝有水銀溫度計嗎?如果洪濤沒穿越過來肯定不會有,但現在必須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