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為國取士(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685 字 10個月前

除了少部分官員之外,大部分地方官和百姓根本不知道新政背後站的是皇帝,甚至不知道有新政,他們隻關心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誰讓他們吃飽飯、掙到錢,誰就是好官。於是李贄就從胡搞亂搞的外鄉人,變成了當地人交口稱讚的青天老爺,絕口不再提當年的咒罵和抵製。

此時新政在廣東,尤其是肇慶、廣州一帶屬於潮流所向,從農戶到商人、從地主到士紳,誰要是沒挖空了心思去琢磨該怎麼多種點李總督所說的經濟作物、開辦個工廠啥的,誰就會被人戳脊梁骨,罵成二傻子。

就算還有一部分比較保守的地主士紳工匠農戶不願意嘗試新生事物,也不再敢像以前那樣公開反對,隻能躲在家裡和親朋好友偷偷說。

麵對桌上策問答卷,洪濤遲遲沒有做出批複。它們是讀卷官用了一整天時間從幾百份答卷裡精挑細選出來的,到底誰該獲得第一要由皇帝最終拍板。

洪濤把前十名的答卷都看了一遍,也覺得這三人略勝一籌,不過再想細分出一二三,光靠答卷上的差異已經難以區分,必須得加上點彆的因素,比如人脈、陣營、家世等等。

“這個劉理順是何許人也?”首先被詢問的是個河南考生,他對新政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不比另外兩名廣東考生差,甚至在某些方麵更全麵更深入。

要說河南可是百分百的內陸省份,難道說真有人能坐在家中僅靠報紙上的隻言片語就能把新政描繪出個大概,洪濤是真不信。

“萬歲爺聖明,他乃是海軍總督袁可立的同鄉,也是門生,為了拜師特意從河南杞縣搬到天津衛,足足過了半年才得償所願。”王安聞言趕緊從懷裡掏出個小本子,翻開第一頁就找到了答案。

東廠在被他接手之後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比如此次進京參加會試的幾百名舉子,每個人都被仔細調查過。但凡是有點價值的全被記了下來,隨時等著皇帝詢問。

“怪不得……袁禮卿倒是什麼都不耽誤,能教出這樣的學生也算難得。不過為了劉理順,他有沒有在朝中奔走托付?”

一聽說是袁可立的學生,洪濤馬上恍然大悟。一個李贄一個袁可立,都對新政理解得比較深。做為他們的學生,當然也不可能太膚淺。

能讓新政被更多人理解並支持肯定是件大好事,值得稱讚鼓勵,但如果為了讓學生高中在暗中搞了某些小動作,可能就要適得其反了。

“萬歲爺可能是忙忘了,袁總督剛過完節就率領海軍主力南下了,奴婢並未發現劉理順有彆的舉動。”

“……成吧,朕就做個順水人情,袁總督也彆總是挨罵,該風光一次了!”

王安和袁可立的交往並不太多,沒必要幫其掩蓋什麼,既然他說沒有那就應該沒有。洪濤拿起朱筆在劉理順的卷子邊上寫了個壹,辛亥年殿試的狀元熱乎出爐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