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廣東、福建相比,內陸省份的百姓更保守,更不容易快速接受新政。如果再有影響力比較大的人暗中反對,比如當地士紳官員,反倒容易產生強烈的排斥情緒,真要鬨起來很麻煩。
到時候海軍是鞭長莫及,當地衛所又極不靠譜,無論從任何地方抽調軍隊鎮壓,最終結果都是親者痛仇者快,得不償失。
廣西則不一樣,當地少數民族眾多,生活艱苦,氣候適和,隻要證明種植甘蔗、番麥、番薯、橡膠樹、可可樹、煙草確實能吃飽飯,他們就會拋開本來就不強的成見,先試試再說。
另外廣西東部緊挨著廣東,水路交通還算便利,兩地民眾多有往來,不等刻意宣傳,新政的好處就會慢慢傳過去,助力會小一些。
那為什麼不往浙江、南直隸發展呢?這兩個地方都靠海,自古就有經商的風俗,手工業發達,應該比福建、廣西的條件更優越。
沒錯,表麵上看南直隸和浙江確實是推行新政的最好選擇,不過千萬彆這麼做,即便洪濤手裡已經有了些兵權可以自保了,還基本控製了內閣,也不敢把手伸過去。
無它,南直隸和浙江是明朝文官集團的大本營。當地的士紳地主,有一個算一個全是文官集團的擁躉,也是既得利益者。啥新政舊政的,隻要敢觸碰到他們的利益,結果隻有一個,你死我活,人家才不管誰是皇帝呢。
而且南直隸和浙江是明朝最富的區域,古人說的好,窮則生變。越窮的地方越容易接受變化,反正不變也是受窮,冒險試一試說不定能翻身。
反之則不然,越富的地區相對越保守,不願意改變規則,更不想嘗試新鮮事物,尤其是不受他們控製的新鮮事物,變化對他們來講,風險太大,保守才是正路。
之所以手裡缺人,依舊要把陳炬、王國泰派到南京去抓住護陵的軍隊,目的就是防止被當地勢力染指,為將來的總攻創造有利條件。
按照洪濤的計劃,先南後北,最後才是中間。南是廣東、福建、廣西,北是北直隸,也就是京師周圍。
等這些地方的新政發展起來了,民眾富裕了,經濟活躍了,從民間層麵上就會讓相鄰的省份部分接觸並參與進來。到時候再通過行政手段酌情推進,估計耗費個十年八年的,才有可能在全國鋪開。
慢?不慢了,從無到有,用二十年時間徹底改變一個擁有一億人口大國的基礎層,已經算非常快速了。人的習慣和文化,想徹底改變非常難,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十年時間,不是改造的時間,而是更新換代的時間。以古代的平均壽命計算,二十年基本就是一代人,洪濤打算放棄整整一代人,集中精力去影響下一代,這樣更容易。
當然了,最終能不能成功還得走著瞧。以上的計劃是最理想狀態,期間無論遇到任何意外,包括內部和外部的都有可能影響進度,很不確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