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使節乃是臣一路伴隨入京,其訴狀也看過。無論安南正統是莫氏還是黎氏,大明兵將都不該擅自攻打,更不該冒用欽差之名,請陛下明察,以正朝綱!”
胡桂芳做為回京參加外察的官員,本不合適直接出麵參與彈劾袁可立的舉動。但在下麵聽著兩位禮部大佬處處落在下風,心知皇帝是有意回護,故意東拉西扯,再不出麵必將功虧一簣。
當下也不管那麼多了,先把最致命的罪名拋出來,打算看看皇帝還能用何種理由為海軍脫罪。如果這樣還搬不倒袁可立,是殺是剮就隻能聽天由命了。
“……王象乾,兵部可曾派遣兵將前往安南!”盯著胡桂芳看了好幾秒,洪濤隻能暗中搖頭,今日怕是又要把一位清廉正派的官員從朝廷中抹去了。
在自己的計劃之中,一部分大明官員還是有存在必要的,比如胡桂芳。但好言勸不住該死的鬼,已經儘力了,奈何人家不領情。
“回稟陛下,兵部不曾向安南派過一兵一卒!胡桂芳,你把話說清楚,是哪路兵馬去了安南?”兵部尚書王象乾毫不遲疑的否認了這個指控,並把矛頭直指胡桂芳,氣得胡子亂顫。
自打當了兵部尚書,他就在一門心思的琢磨如何鞏固山海關到延慶的長城防線,生怕哪天被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突破,那就百口莫辯了。
對於皇帝的新政,他不光不站隊也不怎麼關心。廣東那麼遠,就算是沒搞好又如何。皇帝還年輕,肯定不會老老實實縮在後宮,沒把新政放到山東搞就已經很不錯了,犯不著為了這件事搞對抗。
另外王家是官督民辦工廠的第一波參與者,已經通過親屬入股在老家搞了家馬車廠,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眼看就要出產品了,肯定不願意在這個當口和皇帝鬨翻。
“是袁可立的海軍!”對於王象乾的怒目相向胡桂芳權當沒看見,字正腔圓的道出了答案。
“……嗡嗡嗡……”此話一出,偌大的廣場上頓時起了波瀾,幾百名上朝的官員紛紛交頭接耳。
尤其是品級比較低的官員,根本不知道今日要上演什麼戲碼,本打算站在一邊看熱鬨,這時才突然警醒過來,熱鬨有點大,可能要逼宮!
“肅靜!大漢將軍何在!再有交頭接耳、失禮無狀者亂棍打出午門!”
不光是參加早朝的官員們被驚到了,連禮部負責維持秩序的官員也一時間忘了工作,傻乎乎的站在丹陛上神遊天外。王安見狀隻能親自出麵,扯著尖利的嗓音衝著下麵就是一頓嚎。
“胡桂芳,你可知誹謗朝廷命官該當何罪?”待嘈雜之聲平息,洪濤才一字一句的給予了胡桂芳最後一次機會。隻要他肯知難而退,還可以當什麼都沒發生過。
“臣對大明律熟記於心,自萬曆四年初授杭州府推官至今三十餘載,每日三省吾身不曾跨越雷池半步。然有人卻膽大包天,冒用欽差之名行縱兵劫掠之實,罪不容恕。請陛下嚴肅法紀,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