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再勝一局(1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526 字 10個月前

“刑部、兵部,朕會在散朝之後擬旨,著你二人即可前往天津衛海軍都督府當場驗查其盔甲火銃腰牌樣式,詳細寫明交與內閣。胡桂芳,你還有什麼可講的了?”

但張然的講解並沒引來滿朝文武的交頭接耳,反而讓幾百人全陷入了沉默。事實勝於雄辯,簡簡單單的比對就讓真相大白了。安南使節帶來的證物全是假的,和大明海軍的裝備有天壤之彆。

沒有了證物,人證也就顯得更加蒼白無力了。啥看著像、說話像都是無稽之談,就如高攀龍所言,總不能僅憑一麵之詞就判朝廷重臣有罪。

如果能這樣,那轉天皇帝就能找來一大堆太監,口口聲聲說某位官員私下有謀反言論,不出一旬朝堂上就剩不下幾個人了。

很顯然,這次有預謀的逼宮行動又沒成功,那接下來就該輪到皇帝出招了。按照這位的一貫作風,胡桂芳肯定得倒黴,而參與了這件事的官員們也沒好果子吃。

有道是兔死狐悲,眼看著又會有一批同僚要遠離朝堂甚至獲罪被殺,除非有極深的個人恩怨,無論是否參與其中都不免在心中泛起一股悲涼。

“臣知罪……可臣仍有一事不明!”胡桂芳此時儘顯本性,麵對充分的證據沒有再進行辯駁,也不祈求皇帝法外開恩。錯了就是錯了,直麵相應的懲罰。不過該問清楚的依舊要問,不為消罪隻為心裡弄個明白。

“說吧,朕親自與你解答。”眼看著一位大臣掉入自己挖的坑裡摔了個半死,洪濤卻沒有一絲的喜悅。

沒錯,胡桂芳在新政問題上是站在了對立麵上,可他也是大明朝為數不多還算儘職儘責的官員。把這樣的人搞下去,對自己和大明並沒有半點好處。

隻可惜明知道是雙輸也得硬著頭皮去做,規矩就是規矩,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守,否則第一個受到波及的就是新政。

“臣在廣東多年,從未聽聞南洋中有如此規模海匪出沒。自打陛下的海軍出現,廣東和福建沿海的小股海匪近乎絕跡,這幾千海匪又是從何而來?為何要冒充我大明海軍?”

還真是倔強,已經輸得光溜溜的胡桂芳還不死心,明知道多說無益,隻會讓皇帝更加反感,依舊在想方設法把海匪往海軍身上引。

“安南使節在訴狀裡不是說了,海匪自稱起於倭寇。朕不曾見識過真正的倭寇,卻看過此類記載。如若他們沒有四散,而是齊聚南洋某處暗中蟄伏,這幾十年下來想必數量不會太少。

諸位臣工,今日之事雖是誣告,也給朕乃至朝廷敲響了警鐘。東南倭患雖已多年不曾複發,卻不可輕心大意,料敵於前很有必要。

但朕不想效仿前朝在沿海布滿衛所,靡費國力且不得要點。海軍的建立已經證明了清除海患最有效的辦法不是被動防禦而是主動出擊,要以海製海。

這次安南都城遭遇海匪劫掠,就是對朕和眾臣工的警示。如果再不加以重視,說不定哪天也會有幾千海匪登陸對京城發起突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