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錦囊妙計(1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480 字 10個月前

“噯,還是你師父厲害,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推廣新政沒錯,多建工廠也沒錯,但不能誰想建就建,必須要有規劃。

看到什麼東西掙錢就一窩蜂撲上去玩命生產,其結果肯定和子先說的一樣,竭澤而漁。到時候水裡沒魚了,誰手裡漁網多誰賠的狠。

有人可能會說,投資建廠全是用士紳豪強的銀子,反正他們也不會把銀子拿出來分給百姓,更不會交與朝廷,不如用在建廠上麵,多少還能讓百姓和朝廷受點實惠。

表麵上看是這樣,百姓和朝廷也確實會在短期內得到好處。但從長遠來看,不光沒好處還害處多多。首先就是浪費,無論開什麼工廠都要消耗資源,也就是樹木、煤炭、鐵礦、銅礦、水等等。

它們除了是上天的恩賜之外還有一個屬性,無法在短時間內再生。樹木砍了至少要等十年甚至幾十年之後才會再長大成材;煤鐵銅礦挖了之後,怕是幾輩子之後也生不出來了。

如果在我們這一代裡把無法再生的資源都耗費光了,下一代、下下代該用什麼呢?所以為了我們的後代,必須不能隨意揮霍。

就拿建造工廠來講,朝廷提前規劃好工廠的數量和種類並不是不能完成的工作。朝臣們多廢廢腦子是本職工作,換來的卻是細水長流和穩步發展,怎麼算都不虧。

但朕無法強迫朝臣們做這項工作,牛不喝水強按頭沒用,但有辦法讓他們的工廠建不成或者必須按照朕的規劃去建,關鍵就是你們的機械廠和鑄造廠。

放眼大明,能生產車床、鑽床、鍛錘設備的隻此一家彆無分號,而做為工部官員,你們也有責任去參與製定工廠的規劃。

但為了不因此引發朝中再次發生爭鬥,這個工作隻能先在暗中進行,比如用產量和培訓進度,放緩一些工廠的籌建速度,縮短另一些工廠的投產周期。

朕說句心裡話,這些工作本來該由朕出麵承擔責任,但朕肩上的擔子有些重,容易顧此失彼,所以不得不給伱們兩位分擔一些,還不許推辭。

做好思想準備,在今後的好幾年時間裡,你們師徒二人可能都是眾矢之,無時無刻不被同僚誹謗彈劾,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好消息是同樣倒黴的不止你們,李之藻、趙士禎等人很快也會步後塵。而李贄、袁可立、袁應泰等人早已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了。”

其實洪濤早就知道機械廠的情況,隻需和葉向高打個招呼,再讓王安私底下走訪一些官員做出暗示,徐光啟和王徵的壓力就會去掉七八成。

但始終沒去做,就眼睜睜看著他們苦苦支撐不吱聲也不表態,直到無法忍受提出了請辭要求才召入後宮耳提麵授,是不是有點晚了?

怎麼說呢,按照洪濤的理論一點都不晚。他崇尚挫折教育,認為不管是誰,想成功之間必須遭受折磨,越是痛徹心扉,越鍛煉意誌和品格,也記得越深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