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舉動可謂一箭三雕,既滿足了哈達部不被打散的約定,又扶持了嫡親兒子的實力,同時也消弱了一直野心勃勃的舒爾哈齊。
這一年褚英隻有21歲,旗主的身份讓他在眾多兄弟當中脫穎而出。湊巧的是在西邊幾千裡外,也有一個和他年紀相仿的青年獲得了同樣尊貴的身份,大明皇長子朱常洛被冊封為太子。
萬曆三十五年(1607),在與叔叔舒爾哈齊、弟弟代善遠征烏拉部時,褚英再次展現了領兵作戰的能力,以少勝多,陣斬大將,被努爾哈赤賜勇號“阿爾哈圖圖們巴圖魯”,風頭一時無兩。
萬曆三十七年(1609),遼東發生了幾件大事。先是李成梁病死,然後大明放棄了遼東鎮,建州女真一下子多了大片領土和人口,促使努爾哈赤讓褚英正式輔佐執政大權,基本算是對外公開了繼承人身份。
曆代王朝,不管叫皇帝、國王還是大汗,有一個算一個,隻要牽扯到權力繼承問題,和平交接的情況遠少於激烈爭奪。哪怕表麵上平平靜靜,背地裡依舊暗流湧動,凶險至極。
女真人和努爾哈赤顯然也無法跳出這個曆史宿命,甚至更糟,政權還沒正式建立就已經對繼承權展開了無情的爭奪,兄弟情、父子恩,在權力麵前全都顯得那麼蒼白渺小。
自打褚英開始輔政,往常一起浴血奮戰的同族兄弟就越來越疏遠。他心裡清楚是為什麼,其他人應該也知道。可是沒辦法,即便大家都知道結症所在,仍舊解不開這個困擾了人類幾千年的難題,隻有可憐巴巴的兩條路可選。
要不退出,要不讓彆人退出,且每條路走起來都艱苦異常,生死未卜,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即便堅持走到了最後,大概率隻剩下孤家寡人。
褚英很俗,和絕大部分人一樣選擇了讓彆人退出。他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從資曆上講是跟隨努爾哈赤最早起兵的兒子,從功勞上比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可是吧,一件事徹底結束前,無論怎麼算計往往都會有疏漏,甚至漏洞百出。隻是當事者總會被各種各樣的誘惑迷住雙眼和大腦,永遠都看不清。
按照褚英的計劃,既然已經得到了父親的認可,那就不該優柔寡斷,必須利用這個優勢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讓其他人不敢也不能競爭。
由於從小就跟著父親四處顛沛流離,褚英見慣了殺戮和武力征服的例子,卻很少被告知人有時候需要寬容大度,尤其對上位而言,虛偽比真實更重要。
他恰恰就是太真實了,太相信武力的重要性,越是想消弱競爭對手越是遭到兄弟們的聯手反對,甚至連同胞兄弟代善也站到了對裡麵,並在父親麵前狠狠告了一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