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拿掉對方耳朵裡的棉花球,洪濤拉著兵部尚書來到垛口前,指著還在冒熱氣的大炮和策馬出城的火槍隊,提出了一個設想。
“……陛下,臣隻是兵部尚書,招募和訓練由五軍都督府辦理。”王象乾臉上的驚喜頓時蕩然無存,身體好像也隨之萎縮,躊躇了好一會兒才給出了根本不算答案的回答。
“哼,你很不老實,也很不敬業,居然拿五軍都督府敷衍。朕會帶給大明什麼你應該有所了解,難道說任憑外虜肆虐也比讓皇帝掌控軍隊強?
朕不是嗜殺之人,這一點在景陽五年已經證明過了。沒錯,有些人可能會被除掉,這一點朕不會掩飾,但軍隊並不全是為了對付某個臣子和某些臣子用的,更主要的還是為大明消除邊患。”
雖然說誰的意見也不問,僅憑此戰的表現,洪濤也能在重建禁軍的問題上占有很大話語權,但能多一個支持者總不是壞事,為此多費幾句話也不算難事。
但把誰當做廢話的對象是經過仔細挑選的,有些人能講道理有些人則聽不進去。王象乾包括他的家族成員,很多都在朝廷任職,總體上講還不算太利欲熏心、過分看重個人得失,屬於可以爭取的一類人。
“……做為臣子,本不該妄議君上,可陛下既然問了,臣不得不答。大明開國之初,太祖、成祖皆手握重兵,征戰四方、開疆拓土、功在社稷。
然當朝臣子則戰戰兢兢、朝不保夕,朝廷的大半稅賦用於養兵,營造邊牆寨堡無數,二百年來仍不見平歇,民累兵疲。”
為啥說溝通很重要呢,王象乾這番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聽了皇帝的肺腑之言,這位老臣有些被觸動了,躊躇片刻,也打算說些乾貨。
然後就把洪濤聽愣了,合算朝臣們拚了命阻止自己染指兵權,除了為了保護現有規則維護自身利益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保命。
朱元璋和朱棣當政期間,算是百分百把兵權攥在了手裡,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必須說一不二,想打誰打誰,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誰也左右不了。
這就讓朝臣們很有意見,在他們看來有些戰爭是沒必要發動的,完全就是勞民傷財,耗費寶貴資源打了好幾年,結果除了朝貢名單上多一行名稱,讓皇帝很有麵子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收益。
除此之外,更讓朝臣們坐立不安的就是大清洗。有了兵權的皇帝不光對外極其強硬,對內更是無比凶殘,覺得誰礙事了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就是一個字,殺!殺一個不夠那就殺一家,一家不夠十家、百家,搞得人人自危。
大家努力了二百多年好不容易才把這種局麵扳過來,肯定不會輕易撒手再重蹈覆轍。在他們眼中,皇帝掌控了兵權必然會橫行霸道。在這樣的朝堂裡任職和死沒什麼兩樣,必須得全力阻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