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新與舊2(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197 字 10個月前

“……不知陛下打算建立多少新軍,又要幾年才能見成效?”對於皇帝給出的製衡辦法,王象乾暫時沒法做出評價。這麼大的事情不是他能單獨承諾的,但具體細節,做為兵部尚書必須問明白,否則沒法就此展開討論。

“以目前朝廷的錢糧,新軍不能太多,暫且以三萬為數。如果槍械的產量能跟上,差不多一年左右可以成軍,二年之內就可以出關作戰了。”

聊技術細節就比較容易了,實際上李如樟已經在著手運作了,機械廠那邊隻要拿到訂單,隨時都可以把大部分產品的停下來,專門生產火槍。

人員更是現成的,就用海戶司的火槍隊和禦馬監的勇士營、四衛營為基礎,再從海軍以及各地工廠裡抽調部分炮手和工人為骨乾,先湊個萬把人,陸軍的大架構就出來了。

所以根本不用編瞎話,在建立陸軍的計劃基礎上略加修改,再打出五成餘量,實話實說即可。

“如此之快?”可是王象乾聽了之後明顯不太相信,今日的戰鬥場麵他算是全程觀摩了,勝利的關鍵並不是兵而是炮。這種火炮的威力太大了,四五十門放在一起用簡直逆天,大羅金仙來了也得被轟成渣渣。

可平定邊患不是守城,遼東和漠南也不是京城,沒有堅城可以固守,也沒時間弄這麼多大炮一起行軍。征集民夫多了朝廷財政吃不消,還容易遭到襲擊,民夫少了根本拉不動。

沒有了數量足夠的大炮協助,新軍會比三大營和邊軍強太多嗎?做為兵部尚書,從專業角度衡量,好像就不太值得期待了。

“王愛卿,不要總用老眼光看待問題,朕今日取得的勝利雖有投機取巧之嫌,卻也證明了一種趨勢,今後的戰爭不再依靠人多和騎射,而是要靠工廠裡的產出。

火炮、火銃和士兵們身上穿的盔甲皆出自工廠,隻要數量足夠多,一個月就能裝備數萬人。與弓弩不同,新軍稍作訓練三五個月即可上陣廝殺,如果與老兵混編戰鬥力絕不比今日差。

我朝百姓幾何?女真與蒙古百姓又有幾何?我朝的一名農夫拿上火銃三五個月即可在二百步外射殺任何人,女真與蒙古士兵想拉開硬弓箭不虛發,練三年也十不存一。

假如戰場上可以一換一,王尚書不妨算算女真與蒙古的人口能維持多久?如果嫌一換一太誇張,那就三換一、五換一,再算算大明能用多少人口把對方拖死?

通過今日的戰鬥,朕不敢說訓練出來的新軍能以一敵十,至少一換一是肯定的。不妨再算一算,困擾了大明二百多年的邊患,能否在朕和諸位愛卿齊心協力下得到徹底解決?”

不信是吧?太好了,如果沒人提問,洪濤還沒機會就這個問題全麵展開詳細談呢。現在好了,你感興趣我有細節,不聊998,也不聊688,連128都不提,直接98,還買一送一,你就說愛不愛吧!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