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聽京城遭襲,心掛陛下安危,寢食難安,務必親眼見到才解憂慮。”阮香江回答的挺巧妙,一個字黎氏使團沒提,反倒是把女真人突襲京城說得情真意切,比親兒子看完親爹還溫情。
“順化城也能看到《半月談》了?”洪濤對於這番表白是一個標點符號都沒信,倒是對安南能如此快捷知曉京城變化挺感興趣。思來想去,好像除了報紙之外也沒有彆的解釋了。
“全憑海軍快船劈波斬浪如履平地,臣在萬裡之外才有幸知曉陛下雄才偉略,用兵如神!”阮香江倒是不嫌煩,一句馬屁不頂用那就接著拍。
“你是個聰明人,朕才把安南的命運交與你。聰明人就應該有聰明人的樣子,不要學那些無能之輩,阿諛奉承多講無益。說說吧,伱此行北上都有什麼要求!”
洪濤的性格裡有個缺陷,越是親近的人就冷。這個毛病他自己清楚,卻總是改不了,麵對無關緊要的人時虛以為蛇很順暢,可是和熟人包括屬下,就不願意多廢話了。
“此次臣不遠萬裡進京朝貢,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與黎氏爭奪冊封,即便不能如願也要阻止其受封;再是向陛下當麵彙報一年多來在安南的所作所為,懇請斧正;最後則是想向陛下借一些兵將,用來訓練臣募集的士卒。
鄭氏父子剿滅了莫氏之後正在不斷向南調派兵力,南北決戰之時不久矣。阮氏兵力不如鄭氏,更缺百戰之師,如果沒有陛下鼎力相助怕是凶多吉少。臣及阮氏的安危不值一提,就怕毀了糖廠、蔗田、港口,耽誤了陛下的大計。”
“冊封不會有,黎氏沒有阮氏也沒有。借兵暫時也不可,但可以支援一些盔甲武器。朕以為不要光想著阻擋黎氏南下,要把思路放開些。
中國有句名言,最好的防守是進攻。當黎氏大軍壓境之時,後方肯定空虛。除了正麵防禦之外,你們還可以遣一支偏師經由海路北上趁機偷襲,使其首尾難顧。”
雖然阮香江說的挺婉轉,洪濤卻都聽明白了,三個目的說到底就是一件事,要求大明提供軍事支援,幫助阮氏對抗黎氏的進攻。
能不能給呢?當然可以,阮香江回去這一年多來確實做了不少有利於大明的改變。比如說積極配合大明海軍在峴港修築港口和基地,主動與占婆族和解,在南部地區大麵積墾荒種植甘蔗和橡膠樹。
還通過西邊的高棉人弄來了不少柏木和花梨木大料,袁可立曾上疏奏請,允許海軍在峴港置造船廠,充分利用當地的木料優勢。
不過沒獲得批準,造船技術在這個時代是標準的高端科技,安南目前還不在大明完全掌控之下,不適合在當地過多擴散。
有道是教會了徒弟餓死師傅,阮香江表麵上看很順服,為了保全國家和民族的延續言聽計從。但洪濤堅決不相信他完全屈服了,在那副溫文爾雅的麵龐下麵可能藏著一顆桀驁不馴的大心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