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先服個軟,趁機從大明學些能快速提升國力的技術讓安南迅速發展起來,等擊敗黎氏和鄭家父子之後,再找機會脫離大明的控製。
到時候統一的安南要糧食不缺糧食、要人口不缺人口,仗著地利和氣候優勢,就算不能與大明全麵對抗,爭取一個更有利的地位也是很可能的。
曆史上不管北麵的大帝國換了誰當皇帝,都不曾對安南這片土地抱有必取之心,向來被視作雞肋,隻要統治難度一增加基本就會放棄。
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一合作才發現大明皇帝毫無寬厚之心,更不滿足於表麵臣服的名義,比最無恥的奸商還貪得無厭,比市井無賴的手段還齷齪。
不光要大米、要甘蔗、為了幾根木料斤斤計較,還要在安南大麵積種植樹木。雖然不清楚橡膠樹和可可樹是做什麼用的,卻能從皇帝異常堅決的態度中看出來,肯定要比甘蔗還金貴。
最不要臉的是明明有犀利的海軍可以調派,隻需一兩千人上陣就可以在阮氏軍隊的配合下一舉擊敗鄭氏父子統帥的黎氏,皇帝卻百般推脫就是不肯出兵相助,甚至不願意公開認可阮氏在安南的正統地位,美其名曰不敢有違祖製。
放他娘的羅圈屁,太祖寶訓裡說的話要是管用,安南也不會被好幾任明朝皇帝派兵侵略。合算你們老朱家的祖宗遺訓是擦屁股紙,有屎的時候才想起拿出來擦一擦。
5000套盔甲、800具強弩、30000支弩箭、2000柄鋼刀,確實也不算少了,尤其是帶著小輪子的鋼臂弩,在濕熱多雨的環境中比佛郎機人的火銃還好用。
可是僅靠這些裝備,並不足以抵消阮氏和黎氏在軍隊數量上的差距,隻能讓戰爭拖的更久、死傷更多、消耗更大、依賴性更強。
自己都能算清楚的帳,猴精猴精的大明皇帝和海軍將領難道不知情嗎?絕對不可能,完全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大明皇帝是在用這種方式提醒自己,要想獲得信任就得付出更多努力。
可惜知道大明皇帝怎麼想,自己也無法改變現實分毫。反抗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此時阮氏不配合,大明皇帝就會把更多盔甲武器送給黎氏,而黎氏同樣也無法拒絕大明皇帝開出來的條件。
這就是個死局,阮氏和黎氏包括鄭家父子全被陷了進去無法自拔。或者說這就是小國寡民的悲哀,如果距離大國太近,大國的皇帝又不太要臉的話,悲哀就成了悲劇。
現在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爭取最好的結果,即便帶著安南百姓當做牛做馬被大明壓榨,也要爭取到最高的待遇。
剩下的希望隻能全部交給老天爺了,但願這位皇帝的壽命不會太長,或者因為新政被大明朝臣聯合起來乾掉。與他比起來,大明的曆代皇帝,即便是占領了安南全境的永樂,好像都要寬容的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