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塞王(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161 字 10個月前

“……萬歲爺,除了東廠,錦衣衛和宗人府也有相關記載。”不愧是從小陪著皇帝長大的,隻要看一眼表情就知道事情大小,馬上開始拾遺補漏。

“都一並拿來,不要說是朕想看,找個不引人注目的借口。再幫朕想想,朝臣中有誰對這幾位藩王了解的比較清楚?”皇帝終於把頭抬了起來,向王安點了點頭,然後又提出一個要求。

“萬歲爺,若論史誰還能比翰林院的修撰更精通?”王安眨巴眨巴眼,知道皇帝健忘症的毛病又犯了,連忙上前兩步湊到禦書案近前,壓低聲音提醒。

“……草!王承恩,去請禮部左侍郎明日巳時後入宮,就說朕想聽史了!你們倆也把手裡的差事先放放,陪朕一起把這幾家藩王府的案卷找出來。”

屬下很顧及皇帝的麵子,可皇帝自己卻不太注重儀表,重重一巴掌拍在額頭上,嘴裡隨即出來個古怪的發音。

王安說的沒錯,做為皇帝想找個熟悉各家藩王底細的人太容易不過了。翰林院不就是乾這個工作的嘛,裡麵有大明最好的文學家、哲學家,自然也不缺史學家。

其中最讓洪濤喜歡的就是朱國祚,這家夥是個學霸,萬曆年間的狀元,除了為人有些死板之外,肚子裡真有東西。登基初的幾年他也是廷筵的講師之一,謀反案後由於無黨無派才被進遷為禮部左侍郎。

但也不能光聽彆人介紹,必要的基礎還得靠自己看,否則朱國祚來了也沒啥用。這些大儒們自視很高,不願意和水平太低的人探討問題,哪怕是皇帝。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麵臨著一個問題,兵權該怎麼辦?全攥在自己手裡不成,因為當時蒙元政權還在,北方時不常就得用兵,一個人真忙不過來。

交給將領也不成,他是個標準的能共苦不能同甘的性格,一起造反打天下的老哥們老夥計老部下,看誰都像反賊,總覺得有人要搶老朱家的寶座。

思來想去,沒轍,隻能采取被曆史無數次證明過很愚蠢的辦法,分封,把軍權分給兒子們。估計老朱是這麼想的,反正怎麼弄也沒法保證不篡位,既然如此,肥水不流外人田,讓兒子篡位總比讓外人強。

至於說如此安排會給國家、民族帶來多少負麵影響,他應該不是一點都不想,很可能是根本想不到那麼長遠。但在後世,這種極端自私自利的行為,愣是被解讀成天子守國門,真是神奇。

從洪武三年開始,朱元璋把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到了全國,次子秦王、三子晉王、四子燕王、十三子代王、十四子肅王、十五子遼王、十六子慶王、十七子寧王、十九子穀王這九個“塞王”權力極大,可以經常奉命出外作戰或巡閱邊疆。

永樂十五年,穀王被廢除國;隆慶二年,遼王被廢除國;正德十四年,寧王被廢除國;再加上燕王稱帝,明初分封的九家“塞王”此時隻剩下肅王、慶王、代王三家了,秦王和晉王的封地準確講應該算二線,並不在邊境。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