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除了種地,還拿著巨額資金去全國各地轉悠,哪裡夏收糧價低、秋收米價低,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大量采購糧食之後運回山西陝西貯存起來,為此還在乾燥的黃土高原上挖了成千上萬口窯洞,專門用來存儲糧食。
據說趕上氣候合適,恒溫乾燥的窯洞可以讓糧食存放十多年不變質。待到糧價高漲的時候,這些陳糧就會被拿出來按照當時的糧價換算成鹽茶,有效提高了利潤空間。
其實洪濤並不反對這麼做,除了公權之外,法不禁即可為,很合理。如果覺得山西商人賺太多了,朝廷可以及時修改法律,比如嚴禁用多少年以上的陳糧衝抵什麼的。
但山西商人比他想的更為激進,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手裡的銀子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滿足於隻當搬運工了,開始在朝廷裡尋找官方代理人。這下把原本還相對公平的交易變成了錢權之間的互利互換,與江浙地區的官僚資本異曲同工。
而有了權力的撐腰,並沒讓晉商集團心滿意足,反而變本加厲起來。因為保護傘不是白來的,是用真金白銀換的。換句話講,交易安全度提高了,但交易成本也隨之大幅上漲,很大一部分利潤都進了朝廷官員的荷包。
財富本身並沒壞處,權力本身也不是惡魔,但這兩種東西就像助燃劑和可燃物,隻要碰到一起,再加上人,必然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能量是不可控的,結果自然是摧毀。
晉商就是這樣,他們為了彌補利潤上的損失,就得想辦法掙更多錢。可邊軍的需求是基本固定的,鹽和茶的獲取量也是大致相同的,無法大幅提高利潤。
既然從開中法裡得不到更多,那就擴展業務唄,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邊境貿易。大明朝廷為了有效遏製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把雙邊貿易當成了經濟武器,主動控製出口量。
而北方遊牧民族對茶、布匹、鐵器、糧食等物資向來是剛需,他們絕大多數的南侵行為都是為了從漢人手裡搶奪這些東西,缺少了真影響生活。
可是這些物資恰恰又被大明朝廷禁止隨意出口,看,有人拚命想要,有人貨源充足,這不就形成了供需關係,還是賣方市場,利潤很高。
控製了北方的鹽、茶貿易,再加上邊境走私所獲得的巨額利潤,晉商們仍舊不滿足,又把眼光盯上了仕途。沒錯,他們準備培養自己人進入朝堂,然後影響朝臣甚至皇帝的決定,製定有利於晉商的政策。
經過上百年的悉心經營合縱連橫,晉商集團在朝堂裡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浙黨、東林黨,之所以不顯山不露水,甚至沒引起洪濤的關注,真不是勢力太小,而是所求不同。
晉商集團的官員對政治理想不太熱心,也不打算鼓吹任何治國安邦的理念,他們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賺更多錢。隻要不影響他們發財,無論是什麼派係都可以成為朋友,反之也一樣,絕對是敵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