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 百年大計和頑疾(1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310 字 9個月前

那該怎麼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呢?其實很簡單,依舊是後世的成功經驗。不管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過教育雙軌製,說白了就是把初級教育當做篩選期,通過多年篩選,大麵上看清每個學生的天賦優缺點,然後因材施教。

有研究天賦且具備條件也喜歡讀書的請繼續學業,具體是考舉人進士還是改個名字叫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無所謂,總之未來大概率是搞各類研究工作的。

沒有研究天賦或者沒條件也不喜歡這類工作的,那就彆再耗費教育資源和生命了,找個大致上擅長還不太討厭的技術,經過技校、職業學校的短期培訓該乾嘛就乾嘛去吧。比如說當醫生、當工匠、當商人或者當官。

沒錯,在洪濤的價值體係裡大多數官員真用不著高學曆,更不需要太聰明。普通官員隻是政策的執行者,按部就班即可,用不著靈機一動和運籌帷幄。

真正需要大智慧的是頂級官員,也就是政策製定者。他們就像設計師,圖紙和數據做成什麼樣,普通官員按圖索驥去執行就夠了,頂多加上個認真負責的屬性,千萬彆自由發揮。

“陛下可是要把海戶司在全國推廣?”

不管是不是忠實的保皇黨人,袁應泰畢竟也是士人階層裡的一份子,同時也是科舉製度的受益者。聽到皇帝不打算取消科舉製度總算長舒了一口氣,思路也開始清晰起來,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

“正有此意,但朕就算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教授那麼多學生,所以這件事還得由民間的有識之士去做,朝廷隻管給政策扶持。你可以抽時間去通州拜訪下馬經綸,他已經建了一座書院,教學方法和大部分教材都與海戶司相仿。”

和聰明人聊天就是省心,不用掰開了揉碎了的細說就能聽懂並舉一反三。說起來海戶司還真就是個大明的技術學校,連中等專科學校都夠不上。

但事實證明這樣的人才培養出來之後在各行各業中都足夠用了,甚至有點大材小用。所以不能百分百複製海戶司的模式,還要把課程進一步細化。

比如說將來打算從軍或者當工匠的就彆學太多文化課了,也不用熟練拉丁語。打算當醫生的那就少學點幾何、地理和物理。而有誌去走仕途的各科都要學,隻是都不用學精,蜻蜓點水及格即可。

這樣的試點在海戶司中無法進行,那些孤兒將來的用處多是情報和督查工作,標準必須高一些。所以隻能讓馬經綸的《聞道書院》先試試水,等做出一些成績之後再小範圍推廣。

“臣懂了,待與馬主編商討之後即刻著手實施。臣以為此舉應先在廣東福建和山東試行,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至此,袁應泰覺得大部分聽懂了皇帝的意思,並不複雜,不就是又一場新政推廣嘛。該如何操作熟悉的很,且眼下的大環境可比十年前強多了,沒什麼大難度。

“正是此意,另外南京那邊的官員數量也該有所控製了。朕近日來翻了翻史料,發現個駭人聽聞的數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