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馬尼拉港的華商大部分確實是大明子民,可他們常年奔波在外,甚至在馬尼拉港安了家,為了少交抽分,走私的勾當沒少乾。
甚至還有當海盜禍亂過大明沿海村鎮的,在絕大多數官員眼中都是極不穩定因素,死在外麵才好呢,朝廷耗費軍隊為了他們大動乾戈太沒必要了。
而佛郎機人善海戰也是公認的,大明海軍雖然裝備了不少火炮,可是一提起火炮,讓人印象最深的依舊是佛郎機炮。沒辦法,原裝的嘛,學生能不能超過師傅真不一定。
眼下遼東女真已經稱帝建國了,有道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一山不容二虎,就算要打仗也該把精力用在那邊,耗費大量錢糧跑到幾千裡外的海島上去和一群不懂禮法的佛郎機人爭長短,頗為不智。
再者說了,死在馬尼拉港的華商到底是被誰殺的、貨物是被誰搶的,至今也沒個明確說法。佛郎機總督說是當地土人和日本浪人乾的,且凶酋已經伏法。
不管信不信,也得找到真凶才好討伐。可隔著那麼遠,又沒有大明官員在場,根本沒法查案,就是筆糊塗賬。因此向佛郎機總督索要賠償甚至是開戰,理由並不充足。
一場名不正、言不順、不一定能打贏、打贏了也沒什麼實際意義、時機還不太對的戰爭,真有必要發動嗎?理由又是什麼呢?
隻可惜海軍是皇帝的私軍,任何人無權過問,軍費也不從戶部走,上疏提意見可以,想阻止一點辦法沒有。而皇帝這次隻動用海軍,一點陸軍不用,根本不給總參軍機們行使權力的機會。
攔不住皇帝擅起戰端,大臣們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報紙上。這軍隊還沒出發呢,先嚷嚷的滿街都知道了。而且不管有沒有功名都敢在上麵寫文章瞎嘚嘚,標準的妄議朝政。
如果國家大事全讓這些販夫走卒給講明白了,大臣們豈不是全成了擺設。此風絕不可漲,就算報紙背後有皇帝的身影,該維護自身權益時也不能慫。
這次代表朝堂發聲的居然是內閣首輔葉向高,可見朝臣們的情緒有多大,打擊麵有多廣,連一貫的應聲蟲都頂不住了,或者說本身也是這麼想的。
“報紙當然可以討論,隻要不行汙蔑之事朕為什麼要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誰說的?”麵對內閣首輔的擔憂,洪濤還真不敢隨便敷衍,在腦子裡使勁兒找了找,終於翻出句聖人教化。
舊派官員全被自己鏟除、壓製了,新派官員的數量和質量暫時又提不上來,可朝堂裡的活還得有人乾,這時候像葉向高這樣的中間搖擺派或者投機派就比較重要了。
(本章完)